《挽惠安林丞》

时间: 2024-09-19 22:10:00

策名迫榆景,谢病去松厅。

博取儒先说,尤深道德经。

族通艾轩谱,葬得竹溪铭。

愁绝蟆陵路,哀笳不忍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策名迫榆景,谢病去松厅。
博取儒先说,尤深道德经。
族通艾轩谱,葬得竹溪铭。
愁绝蟆陵路,哀笳不忍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惠安林丞的怀念和哀悼。诗人描述了自己的处境,感叹名声如同榆树上的光景那样短暂,因病告别了松树下的厅堂。他广泛吸收儒家的学说,尤其深入研究《道德经》。家族通谱承载着历史,葬礼上铭刻着竹溪的铭文。然而在愁苦的心情中,他无法忍受哀笳(葬礼的哀乐),感到前往蟆陵(林丞的墓地)之路的无尽悲伤。

注释:

  • 策名:指的是名声或名誉。
  • 迫榆景:形容名声如同榆树上的光影,转瞬即逝。
  • 谢病:因病告别,离开。
  • 博取:广泛吸收、获取。
  • 儒先:指儒家的先贤。
  • 道德经:老子的经典著作,传达道家思想。
  • 族通:家族的谱系。
  • 艾轩谱:指家族的谱系或家谱。
  • 竹溪铭:指为纪念而刻在竹子上的铭文,可能与林丞的葬礼有关。
  • 蟆陵:指特定的墓地,可能是林丞的安息之处。
  • 哀笳:葬礼上吹奏的哀乐。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政,号仲华,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常表达对时事的关切和个人的情感。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为悼念惠安林丞而作,表现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儒家思想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挽惠安林丞》是刘克庄为悼念朋友而作,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哀痛。全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开头两句“策名迫榆景,谢病去松厅”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诗人对名望的感慨与对生死的反思,显示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拓展至儒家思想,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尤其是《道德经》所蕴含的深邃哲理,体现了诗人对智慧的追求。接下来的“族通艾轩谱,葬得竹溪铭”则突显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表现了对逝者的纪念与尊重。

最后两句“愁绝蟆陵路,哀笳不忍听”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深切的悲伤与无奈让人感受到失去挚友的痛苦。整体上,该诗不仅仅是对逝者的追悼,更是对生命、名利、文化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策名迫榆景:名声如榆树的影子般短暂,反映了对名利的淡漠。
    2. 谢病去松厅:因病告别,表明了人世无常。
    3. 博取儒先说:学习儒家经典,显示了诗人的学识渊博。
    4. 尤深道德经:强调对道家思想的深入理解。
    5. 族通艾轩谱:家族的历史传承,是对逝者的纪念。
    6. 葬得竹溪铭:通过铭文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7. 愁绝蟆陵路:感受到前往墓地的悲伤与绝望。
    8. 哀笳不忍听:无法忍受葬礼的哀乐,情感深沉。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声比作榆树的影子,强调其短暂。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榆树:象征着名声的短暂与无常。
  • 松厅:代表着宁静的思考之地,暗示着对内心的反思。
  • 道德经:象征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智慧。
  • 竹溪铭:代表着对逝者的纪念与尊重。
  • 蟆陵:象征着终极的归宿,表现了对死亡的思考。
  • 哀笳:象征着悲伤与哀悼,表现了失去挚友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道德经”作者是谁? A. 孟子
    B. 老子
    C. 朱熹
    D. 司马迁

  2. 诗中“愁绝蟆陵路”的意思是什么? A. 感到愁苦
    B. 感到快乐
    C. 感到无聊
    D. 感到兴奋

  3.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欢喜
    B. 愤怒
    C. 怀念与哀痛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黄鹤楼》崔颢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
  • 《黄鹤楼》:则表现了对历史与时间的沉思,情感上更为壮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