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昌言使北引》
时间: 2024-12-29 21:01:18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
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
何其不思之甚也!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
”况与夷狄!
请以为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宋代〕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白话文翻译:
石昌言考中进士的时候,我才几岁,还没有开始学习。记得我与一群孩子在先父身边玩耍,昌言在旁边拿枣栗给我吃,因为我们的家很近,又有亲戚关系,我们非常亲近。昌言考中进士后,名声大噪。我渐渐长大,也开始学习,学习断句、对仗和声律,但未能完成就放弃了。昌言听说我放弃了学业,虽然没有直接说,但能感觉到他非常遗憾。后来过了十几年,昌言考中第四名,四处任职,我们失去了联系。我逐渐长大,能够感到后悔,重新开始学习。又过了几年,我游历京师,在长安见到昌言,我们互相问候,像往常一样愉快。我拿出十几篇文章,昌言非常高兴并称赞。我晚年学习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作,但内心非常自责,直到听到昌言的评价,才感到些许安慰。现在又过了十几年,我又来到京师,昌言担任两制官职,为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的强悍不屈的敌国,带着大旗,跟随数百骑兵,送行的车辆上千,离开都城,意气风发。回想儿时,我在先父身边见到昌言,怎能想到他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富贵并不奇怪,我对昌言特别有感慨!大丈夫生来不做将军,能做使者,在口舌之间折服敌人就足够了。往年彭任跟随富公出使回来,告诉我他们出境后,在驿亭过夜。听到数万骑兵奔驰而过,剑槊相撞,整夜有声,随从们惊恐失色。到了天明,看到路上的马蹄印,仍然心有余悸。敌人用这些来炫耀给中国人看,中国人无法预测,因此有时会感到震惊而失言,被夷狄嘲笑。唉!他们怎么不想得深一些呢!从前奉春君出使冒顿,壮士和健马都藏起来不见,因此发生了平城之役。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什么作为。孟子说,对大人物要轻视他们。何况是对夷狄呢!请把这个作为赠言。
注释:
- 昌言:人名,诗中的主要人物。
- 进士: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考中后可担任官职。
- 先府君:指已故的父亲。
- 啖:给...吃。
- 狎:亲近。
- 句读:断句。
- 属对声律:对仗和声律。
- 及第:考中。
- 两制:官职名,指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
- 虏庭:敌国的朝廷。
- 大旆:大旗。
- 怛然:惊恐的样子。
- 奉春君:人名,指汉朝的使者。
- 冒顿:匈奴的首领。
- 平城之役:汉朝与匈奴的战役。
- 夷狄:古代对边疆民族的称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尤其擅长议论文,其文风雄浑,议论深刻,对后世影响深远。《送石昌言使北引》是苏洵的一首诗,表达了对石昌言的赞赏和对出使任务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洵为石昌言出使北方而作,诗中回忆了与石昌言的早年交往,赞扬了他的成就,并对出使任务表示了信心和支持。苏洵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石昌言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石昌言早年和现在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苏洵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串联起对石昌言的回忆和对其出使任务的看法,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石昌言的赞赏和祝福,也体现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出使任务的信心。苏洵通过对石昌言的描述,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忠诚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石昌言考中进士的时候,我才几岁,还没有开始学习。
-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记得我与一群孩子在先父身边玩耍,昌言在旁边拿枣栗给我吃,因为我们的家很近,又有亲戚关系,我们非常亲近。
-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昌言考中进士后,名声大噪。
-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我渐渐长大,也开始学习,学习断句、对仗和声律,但未能完成就放弃了。
- 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昌言听说我放弃了学业,虽然没有直接说,但能感觉到他非常遗憾。
-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后来过了十几年,昌言考中第四名,四处任职,我们失去了联系。
- 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我逐渐长大,能够感到后悔,重新开始学习。
-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又过了几年,我游历京师,在长安见到昌言,我们互相问候,像往常一样愉快。
-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我拿出十几篇文章,昌言非常高兴并称赞。
- 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我晚年学习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作,但内心非常自责,直到听到昌言的评价,才感到些许安慰。
-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现在又过了十几年,我又来到京师,昌言担任两制官职,为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的强悍不屈的敌国,带着大旗,跟随数百骑兵,送行的车辆上千,离开都城,意气风发。
-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回想儿时,我在先父身边见到昌言,怎能想到他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富贵并不奇怪,我对昌言特别有感慨!
-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大丈夫生来不做将军,能做使者,在口舌之间折服敌人就足够了。
-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往年彭任跟随富公出使回来,告诉我他们出境后,在驿亭过夜。
- 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听到数万骑兵奔驰而过,剑槊相撞,整夜有声,随从们惊恐失色。
- 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到了天明,看到路上的马蹄印,仍然心有余悸。
-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敌人用这些来炫耀给中国人看,中国人无法预测,因此有时会感到震惊而失言,被夷狄嘲笑。
- 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唉!他们怎么不想得深一些呢!
-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从前奉春君出使冒顿,壮士和健马都藏起来不见,因此发生了平城之役。
-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什么作为。
-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孟子说,对大人物要轻视他们。何况是对夷狄呢!请把这个作为赠言。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石昌言的早年和现在的成就,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 排比:使用排比句式,如“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
- 引用:引用孟子的话“说大人则藐之”,增强了论点的权威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石昌言的赞赏和对出使任务的信心。苏洵通过对石昌言的描述,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忠诚的精神。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石昌言的祝福,也体现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出使任务的信心。
意象分析:
- 枣栗:象征着童年的欢乐和亲近。
- 大旆:象征着国家的威严和使者的使命。
- 剑槊相摩:象征着敌人的威胁和出使的艰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洵在诗中提到的“昌言”是指谁? A. 石昌言 B. 苏洵自己 C. 苏轼 D. 苏辙
-
诗中提到的“两制”是指什么官职?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 B. 尚书省和御史台的官员 C. 吏部和户部的官员 D. 兵部和刑部的官员
-
诗中提到的“平城之役”是指哪场战役? A. 汉朝与匈奴的战役 B. 唐朝与突厥的战役 C. 宋朝与辽国的战役 D. 明朝与蒙古的战役
-
诗中提到的“奉春君”是指谁? A. 汉朝的使者 B. 唐朝的使者 C. 宋朝的使者 D. 明朝的使者
-
诗中提到的“冒顿”是指谁? A. 匈奴的首领 B. 突厥的首领 C. 辽国的首领 D. 蒙古的首领
答案:
- A
- A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苏轼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感慨。
- 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表达了苏辙对黄州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与苏洵的《送石昌言使北引》: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感慨,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往事的释怀,而苏洵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出使任务的信心。
参考资料:
- 《苏洵集》
- 《宋史·苏洵传》
- 《唐宋八大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