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元韵答麟老》
时间: 2025-01-01 15:49: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临倚木末,下瞰鱼龙宫。我方解墨绶,着身丘壑中。翩然一清游,飞舄可御风。前瞻凤山尾,老衲如懒融。见处诣实际,非色仍非空。笑我蜡屐行,亦与玩物同。燕坐不出门,心游妙高峰。
白话文翻译
我登上高处,倚靠着树梢,俯瞰着深邃的水底世界。我刚刚解下官职的标志,投身于自然的山谷之中。轻盈地进行一次清静的游览,仿佛可以驾驭风飞翔。前方是凤山的尾部,那里的老僧如同懒散的融雪。他所见之处达到了实际,既非色也非空。他笑着看我穿着蜡屐行走,认为这与玩物无异。我静坐不出门,心中却游历在美妙的高峰之上。
注释
- 木末:树梢。
- 鱼龙宫:比喻深邃的水底世界。
- 墨绶:古代官员的标志,这里指官职。
- 丘壑:山谷,指自然环境。
- 飞舄:古代传说中能飞的鞋子。
- 凤山尾:凤山的尾部。
- 老衲:老僧。
- 懒融:懒散的融雪,比喻老僧的悠闲状态。
- 实际:佛教用语,指真实不虚的境界。
- 非色仍非空:佛教用语,指超越色相和空无的境界。
- 蜡屐:涂有蜡的鞋子,防滑。
- 燕坐:静坐。
- 心游妙高峰:心中游历在美妙的高峰之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和佛教有深厚的兴趣。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王炎在辞官后,隐居山林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佛教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佛教境界的向往。诗中“登临倚木末,下瞰鱼龙宫”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景象,展现了他的超然心态。“我方解墨绶,着身丘壑中”表明诗人辞官归隐,投身自然。“翩然一清游,飞舄可御风”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后文通过与老僧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境界的理解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佛教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登临倚木末,下瞰鱼龙宫:诗人登高远眺,倚靠在树梢上,俯瞰深邃的水底世界,展现了他的超然心态。
- 我方解墨绶,着身丘壑中:诗人辞去官职,投身于自然的山谷之中,表达了归隐的决心。
- 翩然一清游,飞舄可御风:诗人轻盈地进行一次清静的游览,仿佛可以驾驭风飞翔,展现了他的自由向往。
- 前瞻凤山尾,老衲如懒融:诗人前方是凤山的尾部,那里的老僧如同懒散的融雪,形容老僧的悠闲状态。
- 见处诣实际,非色仍非空:老僧所见之处达到了实际,既非色也非空,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境界的理解。
- 笑我蜡屐行,亦与玩物同:老僧笑着看诗人穿着蜡屐行走,认为这与玩物无异,表达了老僧的超然态度。
- 燕坐不出门,心游妙高峰:诗人静坐不出门,心中却游历在美妙的高峰之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鱼龙宫”比喻深邃的水底世界,“老衲如懒融”比喻老僧的悠闲状态。
- 拟人:如“飞舄可御风”将鞋子拟人化,赋予其飞翔的能力。
- 对仗:如“非色仍非空”对仗工整,表达了佛教的深奥境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佛教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他的超然心态和对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末:树梢,象征高远。
- 鱼龙宫:深邃的水底世界,象征神秘。
- 墨绶:官职的标志,象征束缚。
- 丘壑:山谷,象征自然。
- 飞舄:能飞的鞋子,象征自由。
- 凤山尾:凤山的尾部,象征悠闲。
- 老衲:老僧,象征超然。
- 实际:佛教用语,象征真实不虚的境界。
- 非色仍非空:佛教用语,象征超越色相和空无的境界。
- 蜡屐:涂有蜡的鞋子,象征防滑。
- 燕坐:静坐,象征内心的宁静。
- 心游妙高峰:心中游历在美妙的高峰之上,象征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鱼龙宫”比喻的是什么? A. 深邃的水底世界 B. 神秘的山谷 C. 高远的树梢 D. 悠闲的老僧
-
诗中“墨绶”指的是什么? A. 官职的标志 B. 自然的山谷 C. 能飞的鞋子 D. 涂有蜡的鞋子
-
诗中“老衲如懒融”形容的是什么? A. 高远的树梢 B. 深邃的水底世界 C. 悠闲的老僧 D. 神秘的山谷
-
诗中“非色仍非空”表达了什么? A. 佛教的深奥境界 B. 自由的向往 C. 内心的宁静 D. 超然的心态
答案:
- A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 苏轼《赤壁赋》:通过描绘赤壁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超脱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炎的《用元韵答麟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王炎的诗更多地融入了佛教的元素。
- 苏轼的《赤壁赋》与王炎的《用元韵答麟老》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超脱的追求,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历史和哲学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炎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佛教与中国文化》: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