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老人行》

时间: 2025-01-19 16:48:04

大梁宫中设毡屋,大梁少年胡结束。

少年嘻笑老人悲,尚记二帝蒙尘时。

乌虖国君之雠通百世,无人按剑决大议。

何当偏师缚颉利,一驴驮载送都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梁宫中设毡屋,大梁少年胡结束。
少年嘻笑老人悲,尚记二帝蒙尘时。
乌虖国君之雠通百世,无人按剑决大议。
何当偏师缚颉利,一驴驮载送都市。

白话文翻译:

在大梁的宫殿中,设立了帐篷;大梁的少年们,胡说八道。
少年们嘻笑,老人却悲伤,仍然记得两个皇帝蒙受污辱的时光。
乌虖国的国君的仇恨,传承了百世,却没有人敢拔剑来进行大辩论。
什么时候才能派出偏师捉拿颉利,将他用驴子驮载送进城市?

注释:

  • 大梁:指的是北宋时期的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 胡结束:意指少年的话语不靠谱,胡言乱语。
  • 二帝蒙尘时:指的是历史上两位皇帝的遭遇,可能指北宋时期的赵匡胤和赵光义。
  • 乌虖国: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个小国,可能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有关。
  • 颉利:指的是契丹的国君,象征着外敌。
  • 驴驮载送都市:形象化地表达了对敌人捉拿归来的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0年-1244年),字仲荆,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大梁老人行》写于北宋灭亡后,国家动荡不安,民众苦不堪言。诗中通过对比少年的嬉笑与老人的悲伤,反映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大梁老人行》通过对比手法,呈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诗中的少年在享受生活,嘻笑打闹,而老人却沉浸在对过往荣耀的追忆和对现实苦难的悲叹之中。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展示了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无知和轻视,也讽刺了社会对过往历史的遗忘。

诗中提及的“二帝蒙尘”,勾勒出历史的沧桑,唤起人们对北宋时期的反思。老人对历史的铭记恰恰是对历代帝王的不满与失望,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接着,诗中提到的“乌虖国君之雠通百世”则暗示了敌国仇恨的延续,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持续的矛盾。

最后一句“何当偏师缚颉利”则是对未来的期待与渴望,表现出一种对国家复兴的希望。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了悲凉与希望的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梁宫中设毡屋:描绘了大梁宫廷中的简陋与不堪,暗示着国家的衰败。
  2. 大梁少年胡结束:少年们的嬉戏与无知,形成鲜明对比。
  3. 少年嘻笑老人悲:对立的情感,揭示社会的冷漠与历史的沉重。
  4. 尚记二帝蒙尘时:老人的记忆承载着历史的悲哀。
  5. 乌虖国君之雠通百世:历史的仇恨延续,强调了国家间的复杂关系。
  6. 无人按剑决大议:对现状的不满与无奈,缺乏勇气去行动。
  7. 何当偏师缚颉利:寄托着对复兴的渴望与期待。

修辞手法:

  • 对比:少年与老人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 象征:颉利象征外敌,代表了国家的威胁。
  • 隐喻:用“驴驮载送都市”隐喻国家的复兴与对敌的胜利。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控诉,揭示了民族的苦难与希望。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的情感差异,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梁:象征着繁华与衰落的对比。
  • 少年:代表无知与轻率。
  • 老人:象征智慧与历史的沉重。
  • 乌虖国:外敌的象征,表明国家的危机。
  • :象征着负担与希望的承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大梁老人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克庄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二帝”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皇帝?

    • A. 唐代
    • B. 北宋
    • C. 南宋
    • D. 明代
  3. 诗中“无人按剑决大议”反映了作者对什么的感受?

    • A. 对历史的遗忘
    • B. 对敌人的仇恨
    • C. 对现实的无奈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克庄的《大梁老人行》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国家衰落的感慨,但刘克庄更偏向于对比手法,而杜甫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