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时间: 2024-12-29 20:18:45

宫烛分烟眩晓霞,惊心知又度年华。

榆羹杏粥谁能办,自采庭前荠菜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宫烛分烟眩晓霞,惊心知又度年华。
榆羹杏粥谁能办,自采庭前荠菜花。

白话文翻译:

灯火摇曳中,晨曦透过烟雾,令人心惊地发现又一年已过去。
谁能为我准备榆树羹和杏子粥呢?我只能自采庭前的荠菜花。

注释:

  • 宫烛:宫中点燃的蜡烛,象征着夜晚的灯光。
  • 烟眩:烟雾弥漫,令人迷惑的样子。
  • 榆羹:用榆树叶或榆树果实做的羹,古时常用来形容清明节的食物。
  • 杏粥:用杏子煮成的粥,清明时节常吃的食物。
  • 荠菜花:荠菜的花,春天时节常见,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榆羹杏粥”是清明节时的传统食物,用以祭奠先人。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人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达祖(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文学成就颇丰,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生活细节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清明》写于清明节,正值春天,诗人借此时节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明节的背景,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生活的深思。首句提到“宫烛分烟”,给人一种昏暗朦胧的感觉,隐含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忧虑。接着“惊心知又度年华”,诗人意识到时间的无情,令人心痛。这种感受在清明节尤为深刻,因为这一节日不仅是扫墓祭祖的时刻,也是人们反思生命的契机。

后两句则转向生活的日常,诗人无奈地询问谁能为自己准备传统的清明食品,显示出对家常生活的渴望与追忆。最后一句“自采庭前荠菜花”,则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荠菜花象征着新生与希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时间、生命和自然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宫烛分烟眩晓霞:描绘清晨时分,灯光与烟雾交织的景象,暗示着夜的结束与新一天的开始。
  • 惊心知又度年华:感叹时间的流逝,让人心中感到震惊和惆怅。
  • 榆羹杏粥谁能办:表达对传统食物的渴望,抒发对亲人的思念。
  • 自采庭前荠菜花:体现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热爱,表现出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可度量的年华,形象化了时间的流逝。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惊心”赋予人类情感给时间的流逝,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清明节的习俗,表达了对时间的反思和对生活的深切理解,透过自然的景象,传达了生命的脆弱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宫烛:象征着温暖与夜的结束,带来新生的晨曦。
  • 榆羹杏粥:代表清明节的传统食物,承载着对祖先的追忆。
  • 荠菜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展现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宫烛”指的是什么? A. 宫中的蜡烛
    B. 烟雾
    C. 照明工具

  2. 诗中提到的“榆羹杏粥”有什么象征意义? A. 生活的丰富
    B. 对传统的怀念
    C. 自然的美好

  3. 诗人对时间的态度是? A. 愉快
    B. 无奈与惆怅
    C. 忽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清明》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清明》与史达祖的《清明》,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时间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显沉重,关注国家与个人命运,而史达祖则更注重个人的生活体验与自然的美。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赏析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