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奉答吉邻机宜》

时间: 2024-09-19 22:03:54

黠虏乘秋屡合围,上书公独请偏师。

庭中子弟芝兰秀,塞上威名草木知。

千里折冲深寄此,三衙虚席看除谁。

与公相见清班在,仁祖重来筑旧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黠虏乘秋屡合围,上书公独请偏师。
庭中子弟芝兰秀,塞上威名草木知。
千里折冲深寄此,三衙虚席看除谁。
与公相见清班在,仁祖重来筑旧基。

白话文翻译:

秋天来临,狡猾的敌人多次围攻,我向公请示,只请求派遣一支偏师。
庭院中子弟如芝兰般秀美,边塞上我的威名连草木都知道。
千里外的折冲将军,深深寄托在此,三衙的虚席上看能除去谁。
与您相见时,清白的班级还在,仁祖重来重建旧的基础。

注释:

  • 黠虏:狡诈的敌人,指北方的敌人。
  • 偏师:指部分军队,专门派遣的一支部队。
  • 芝兰秀:比喻庭中子弟才华横溢,芝兰象征高雅和优秀。
  • 折冲:古代指军中将领,常用于形容出征。
  • 三衙:指三个重要的官署或军营。
  • 仁祖:指明仁宗或其他以仁义著称的君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溪,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与苏轼、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在诗词创作上继承了李白、杜甫的传统,风格豪放、清新,常用隽永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紧迫时期,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及对朋友的关心。诗中提到的“偏师”体现了对军事部署的思考,而“仁祖重来筑旧基”则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次韵奉答吉邻机宜》是一首结合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家国安危的敏感与忧虑。开篇的“黠虏乘秋屡合围”直接点明了当时的外部威胁,表现出一种紧迫感。接着提到的“上书公独请偏师”,则体现了诗人作为士人的责任感和对军事政治的深刻思考。

第二联“庭中子弟芝兰秀,塞上威名草木知”,一方面描绘了庭院中的年轻人如芝兰般的优秀,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自己在边塞的威名,反映出自信与骄傲。这种对比手法在情感上增强了诗的层次感,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当前形势的忧虑。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层次丰富,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通过对战争与和平、个人与国家、现实与理想的思考,黄庭坚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黠虏乘秋屡合围:敌人趁着秋季多次围攻,暗示外敌的狡诈和频繁的攻击。
  2. 上书公独请偏师:我向公请示,独自请求派出部分军队,表现出诗人的责任感与忧虑。
  3. 庭中子弟芝兰秀:庭院中的年轻人如芝兰般优秀,寓意对青年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
  4. 塞上威名草木知:在边塞我的名声连草木都知道,表现出自信与骄傲。
  5. 千里折冲深寄此:千里之外的折冲将军,深深寄托在我这里,体现出对军事的思考。
  6. 三衙虚席看除谁:三衙的空位上,谁能来填补,表达对未来局势的无奈与思考。
  7. 与公相见清班在:与您相见时,清白的班级还在,体现出对友人的重视和对清白之道的坚持。
  8. 仁祖重来筑旧基:仁祖重返重建旧的基础,表达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对仗的句子,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 比喻:如“芝兰秀”,用芝兰比喻子弟的优秀。
  • 夸张:如“草木知”,表现出诗人的自信与骄傲。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青年才俊的期待、对友人的关心及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黄庭坚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黠虏:象征外敌的狡诈与威胁。
  • 芝兰:代表优秀人才,象征希望。
  • 折冲:象征军事力量,代表国家的安全。
  • 仁祖:象征历史的回归与理想的重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黠虏”指的是: A. 友人 B. 敌人 C. 将领 D. 文人

  2. “庭中子弟芝兰秀”中的“芝兰”象征: A. 努力 B. 美好 C. 高雅 D. 忍耐

  3. 诗中提到的“仁祖”是指: A. 新的君主 B. 以仁义著称的君主 C. 诗人自己 D. 外敌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黄庭坚的诗更注重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李白的诗豪放而奔放,黄庭坚则在豪放中带有深思,更关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黄庭坚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