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衣缁发可梳,云外卓庵居。
佛换新花供,幡拈古偈书。
删松容径竹,种茗间园蔬。
为应诸方供,山房尽日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的生活场景:他身着缁衣,头发可以梳理,居住在高处的庵堂中。庙里的佛像前新换了花供奉,风中飘扬的幡上书写着古老的偈语。他清理松树,修整竹林,种植茶叶和园中的蔬菜。为了响应各方的供奉,他的山房在日间显得格外宁静空旷。
注释:
- 衣缁:指僧侣的衣服,缁指黑色,古时常用来形容僧衣。
- 卓庵:高耸的庵堂,表示隐居的地方。
- 佛换新花供:指佛前的供品,常常更换以示尊敬。
- 幡拈:幡是指招幡,拈是指拿起,指挥幡上书写的古老偈语。
- 删松容径竹:意为修剪松树,清理竹林,使得通道更为宽敞。
- 种茗间园蔬:种植茶叶和园中的蔬菜。
- 为应诸方供:为了迎接各方的供奉。
- 山房尽日虚:山中的房子在白天显得很空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镛,字若水,号东山,南宋人,擅长诗词,尤以山水田园诗闻名。其作品多反映隐逸生活的情趣。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姚镛隐居生活的时期,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环境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头陀庵》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禅宗精神的理解。诗中描绘的图景宁静而和谐,透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开头的“衣缁发可梳”不仅展现了修行者的身份,也暗示了他在世俗生活中的坚持与克制。接下来的“云外卓庵居”描绘了庵堂高耸于云端,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受,暗示了修行者的理想境界。
“佛换新花供,幡拈古偈书”则将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显示了修行者对佛教的虔诚。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现了修行者的生活状态和对自然的热爱:“删松容径竹,种茗间园蔬”,这些细节不仅让人感受到一种田园诗的美感,也传达了修行者的自给自足和简朴生活。
整首诗通过清新自然的景象和修行者的清心寡欲,展示了一个理想的隐士生活,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外在的和谐。这种生活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既是对物质生活的超越,也是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衣缁发可梳”:开篇介绍修行者的形象,缁衣和整理头发暗示其身份与修行的规范。
- “云外卓庵居”:隐居于高处的庵堂,营造出一种远离世俗的氛围。
- “佛换新花供”:日常生活中对佛教的尊重,体现出修行者的虔诚。
- “幡拈古偈书”:古老的偈语记录了修行的智慧,表现出对传统的尊重。
- “删松容径竹”:修整环境,暗示修行者的勤奋与对自然的爱护。
- “种茗间园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隐逸者的智慧。
- “为应诸方供”:回应外界的供奉,显示出修行者的社会责任感。
- “山房尽日虚”:宁静的生活状态,体现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删松容径竹”,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如“云外卓庵”,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意境。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修行者的心境,形成一种深远的哲理思考。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隐逸的生活,表达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衣缁:象征修行者的身份与生活方式。
- 卓庵:代表隐逸和超脱的生活状态。
- 新花:象征对生活的敬重与美好的向往。
- 古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智慧的追求。
- 松竹:象征自然的和谐美,反映修行者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衣缁”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僧侣的衣服
C. 一种饮料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卓庵”位于何处? A. 山脚
B. 云外
C. 河边
答案:B -
“为应诸方供”中“应”的意思是? A. 遇到
B. 回应
C. 需要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与隐逸生活的诗,强调了宁静与和谐的意境。
解读:两首诗都表现了隐士的生活状态和对自然的热爱,但《头陀庵》更强调宗教信仰的生活,而《鹿柴》则更多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隐士与山水: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