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庆成恭进诗》

时间: 2025-01-19 21:43:02

于皇艺祖德乘乾,圣主宣光奕叶前。

运再庚申皇建极,祀同癸亥数参天。

中严外办三千礼,累洽重熙四十年。

愿赞帝心长对越。

至忱功用贯垓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堂庆成恭进诗
作者:文天祥(宋代)

于皇艺祖德乘乾,
圣主宣光奕叶前。
运再庚申皇建极,
祀同癸亥数参天。
中严外办三千礼,
累洽重熙四十年。
愿赞帝心长对越,
至忱功用贯垓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皇帝和国家的敬仰。诗中提到的“皇艺祖德”指的是皇帝的德行与业绩,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圣主宣光”则强调了皇帝的光辉形象,继承了前代的荣光。接着提到“庚申”和“癸亥”,是指特定的年份,象征着国家的祭祀和对天的敬畏。诗中还提到中严外办三千礼,体现出对礼仪的重视,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期望。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皇帝的心意能永远与人民相通的愿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注释

  • 皇艺祖德:指的是皇帝的艺术和德行,强调了皇帝的统治能力。
  • 乘乾:在古代文化中,"乾"常常象征着宇宙和天,指的是皇帝的统治如同天一样高远。
  • 庚申、癸亥:指的是天干地支中的年份,体现了古代对时间的重视。
  • 三千礼:古代礼制繁多,三千礼代表着礼仪的繁复与重要性。
  • 垓埏:指的是广阔的土地,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基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宋瑞,号宋岳,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诗人。他以忠诚于国家和对抗元朝的斗争而闻名。文天祥的诗歌多表现出爱国情怀、坚定意志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危难之际。文天祥希望通过此诗表达对皇帝的忠诚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礼仪和德治的重视。

诗歌鉴赏

文天祥的《明堂庆成恭进诗》不仅仅是一首歌颂皇帝的诗,更是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诗中以“皇艺祖德”开篇,强调了皇帝的德行及其对国家的影响,表明了诗人对皇帝的高度敬仰。接下来的“圣主宣光奕叶前”则进一步强调了皇帝的光辉形象,象征着国家的繁荣。

诗中提到的庚申和癸亥,既是一种时间的纪念,也是一种对历史的追溯,显示出文天祥对历史的敬重和对未来的期望。“中严外办三千礼”,则显示出对礼仪的重视,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治的愈加重视。最后,诗的结尾表达了对皇帝的祝愿,愿皇帝能心系百姓,长久地维护国家的繁荣。

整首诗用词严谨,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现实的关怀,展现出文天祥作为一位爱国者的坚定信念与深刻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于皇艺祖德乘乾:诗人以“皇艺”指代皇帝的德行,暗示其统治的高远与伟大。
  2. 圣主宣光奕叶前:强调皇帝的光辉形象,表明其治国理政的能力。
  3. 运再庚申皇建极:提到特定的年份,象征着国家的重要变化。
  4. 祀同癸亥数参天:祭祀与天的联系,表现出对天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5. 中严外办三千礼: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表明治理国家的方针。
  6. 累洽重熙四十年:指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家得以繁荣。
  7. 愿赞帝心长对越:表达对皇帝的祝愿,希望其能够长久关注百姓。
  8. 至忱功用贯垓埏:愿皇帝的努力能够达到广阔的土地,意指国家的繁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皇艺祖德”中用“德”来比喻皇帝的治理。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庚申”、“癸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延续。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国家和皇帝的祝愿与敬仰,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繁荣昌盛、皇帝能长久关心百姓的深刻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皇帝:象征着国家的权威与统一。
  • 光辉:象征着治国理政的能力与成就。
  • 礼仪:代表着古代社会对道德与规范的重视。
  • 历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国家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皇艺祖德”中的“德”指的是什么?

    • A. 文化
    • B. 道德
    • C. 能力
    • D. 财富
  2. “三千礼”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 A. 轻视礼仪
    • B. 重视礼仪
    • C. 忽略历史
    • D. 提倡自由
  3. 诗中提到的“庚申”和“癸亥”主要是指什么?

    • A. 地名
    • B. 生肖
    • C. 年份
    • D. 朝代

答案

  1. B. 道德
  2. B. 重视礼仪
  3. C. 年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的作品,表达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情感。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诗,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明堂庆成恭进诗》与《赤壁赋》:前者主要关注于皇帝和国家,后者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历史的反思,展现了不同的视角和主题。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文天祥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