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陈拾遗赠竹簪
作者: 张九龄 〔唐代〕
与君尝此志,因物复知心。
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
幽素宜相重,雕华岂所任。
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我和你有着相同的志趣,因此用物品来传达心意。你送给我这根竹簪,虽然没有华丽的玳瑁簪,但它的朴素更显得珍贵。简单的素雅与华丽的雕饰相比,实际上更为贴心。为了你,我愿意佩戴这首饰,心中更是怀有对你的情谊。
注释:
- 与君尝此志:与您共同抱有这样的志向。
- 因物复知心:通过物品的赠与,再次感知彼此的心意。
- 龙钟节:竹的节,是一种象征坚韧和正直的植物。
- 非无玳瑁簪:并不是说我没有华丽的玳瑁簪。
- 幽素:指的是朴素的美。
- 雕华:指的是繁华的装饰。
- 安首饰:佩戴首饰。
典故解析:
张九龄,字子寿,号季直,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在这首诗中,竹簪象征着质朴与真诚,而玳瑁簪则代表奢华与虚荣。通过对比,诗人强调了内心情感的真挚高于外在形式的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号季直,唐代政治家和文学家,以清白正直和才华横溢著称。他在诗歌创作上,常以清新、质朴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诗人与朋友陈拾遗之间的互动中创作的,表达了二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和共同志趣的理解。诗人通过竹簪的赠与,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答陈拾遗赠竹簪》是一首体现友情和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中,张九龄通过对赠送竹簪和玳瑁簪的对比,表达了对质朴、真诚的追求。竹簪的简单和清雅,反映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而玳瑁簪的奢华则被视为一种外在的虚荣。诗人认为,真正的友谊不在于物质的富丽,而在于心灵的契合。“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他甘愿以质朴的首饰象征对朋友的深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正是唐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该诗不仅在意象上展现了竹与华丽饰品的对比,更从情感层面传达了诗人对真诚友谊的向往与珍惜。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表达,张九龄的诗歌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真实的人际关系,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视角和深邃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与君尝此志:强调与朋友有共同的理想与追求。
- 因物复知心:通过赠礼表达彼此的心意。
- 遗我龙钟节:接受了竹簪,象征着坚韧和质朴。
- 非无玳瑁簪:表示有更华丽的选择,但不愿追求。
- 幽素宜相重:推崇简朴之美,更贴近心灵。
- 雕华岂所任:华丽的装饰并不值得过于看重。
- 为君安首饰:愿意为朋友佩戴首饰,象征情谊。
- 怀此代兼金:心中怀有对朋友的珍重与信赖。
修辞手法:
- 对比:竹簪与玳瑁簪的对比,突出内在情感的重要性。
- 象征:竹簪象征着纯真与坚韧,玳瑁簪则象征奢华与虚荣。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真挚的友谊与内心的情感高于外在的奢华,展示了友情的真诚和纯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簪:象征着坚韧、质朴和真诚的情感。
- 玳瑁簪:代表奢华和表面的虚荣。
- 幽素:体现了自然的纯净与简约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龙钟节”象征什么?
- A. 奢华
- B. 质朴
- C. 哀伤
-
张九龄在诗中强调了哪种情感?
- A. 友情
- B. 爱情
- C. 家庭情感
-
诗中“雕华岂所任”是什么意思?
- A. 追求华丽
- B. 不在乎华丽的装饰
- C. 只喜欢华丽的东西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 by 王维
- 《朋友赠我山中竹》 by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张九龄的《答陈拾遗赠竹簪》与王维的《赠友人》都强调了友谊与情感的深刻,但张九龄更注重质朴的象征,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友情的悠远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