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司功初有幽庭春暄见贻夏首获见以诗报焉》

时间: 2025-01-17 09:46:00

芳月尽离居,幽怀重起予。

虽言春事晚,尚想物华初。

迟日皦方照,高斋澹复虚。

笋成林向密,花落树应疏。

赠鲤情无间,求莺思有馀。

暄妍不相待,含叹欲焉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芳月尽离居,幽怀重起予。
虽言春事晚,尚想物华初。
迟日皦方照,高斋澹复虚。
笋成林向密,花落树应疏。
赠鲤情无间,求莺思有馀。
暄妍不相待,含叹欲焉如。

白话文翻译

芳香的月亮已经离去,我的幽静的情怀又一次涌起。
虽然说春天的事情已经晚了,但我仍然想念初春的花木。
迟迟的阳光恰好照耀,高高的书斋显得清淡而空虚。
竹笋长成林,显得密集,花落后树木则显得稀疏。
赠送给鲤鱼的情谊没有隔阂,想要寻找黄莺的思念却显得有余。
温暖的春天与美丽的事物难以相待,含着叹息,我该如何是好?

注释

  • 芳月:指的是春天的月亮,象征着美好的时光。
  • 离居:离开居处,表明对春天的向往。
  • 幽怀:内心的幽静情感。
  • 物华:指春天的花木,物象的繁华。
  • 迟日:迟迟的阳光。
  • 高斋:高处的书斋,象征着高雅的生活。
  • :鲤鱼,常用来象征友情。
  • :黄莺,象征春天的生机。
  • 暄妍:温暖美丽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璧山,唐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以诗词名世,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张九龄在诗词创作中追求清新、自然的风格,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末夏初之际,作者借春天的景色抒发对友情和自然的思考,反映出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张九龄的《芳月尽离居》是一首对春天深情的怀念之作。诗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诗的开头“芳月尽离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依恋和离去的惋惜。随着春天的逝去,作者的幽怀再次被唤起,展现出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虽言春事晚,尚想物华初”,这句诗中,尽管春天已经接近尾声,但对初春花开的美好依然怀有深深的眷恋。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在反映自己内心的情感,构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赠鲤情无间,求莺思有馀”,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以及对黄莺的期望,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最后一句“暄妍不相待,含叹欲焉如”,则是对现实的无奈与感叹,流露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芳月尽离居:春天的明月已然离去,暗示时光的流逝与春天的结束。
  2. 幽怀重起予:内心深藏的情感再次涌现,表达对春天的怀念。
  3. 虽言春事晚,尚想物华初:虽然春天已晚,但对初春的花木依然充满向往。
  4. 迟日皦方照,高斋澹复虚:阳光迟迟照耀,书斋显得清淡而空虚,反映出一种孤独感。
  5. 笋成林向密,花落树应疏:竹笋长成密集的林,而花落后的树则显得疏疏落落,形成对比,突出春夏交替的自然变化。
  6. 赠鲤情无间,求莺思有馀:友情如鲤鱼般无隔阂,思念黄莺则显得多余,暗示对友谊的珍重与对春天的渴望。
  7. 暄妍不相待,含叹欲焉如:温暖的春天与美丽的事物难以相待,含着叹息,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情比作鲤鱼,象征着深厚而无隔阂的感情。
  • 对仗:如“笋成林向密,花落树应疏”,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暄妍不相待”表现出春天的温暖与美丽似乎不愿与人沟通,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月:象征美好的春天时光。
  • 幽怀: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绪。
  • 物华:春天的生机与繁华,象征生命的希望。
  • 鲤与莺:分别象征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芳月尽离居”意指什么? A. 春天即将来临
    B. 春天已经过去
    C. 春天还在继续
    D. 春天的美好

  2. 诗中提到的“高斋”代表什么? A. 书房
    B. 山顶
    C. 河边
    D. 庭院

  3. “赠鲤情无间”中的鲤鱼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爱情
    C. 自然
    D. 时光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张九龄与杜甫在春天主题上的诗作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张九龄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杜甫则多在国事与民生的背景下抒发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讲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能增强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