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作》

时间: 2025-01-17 09:36:36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

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
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白话文翻译

湘江水环绕着南岳,目光所及皆是青山。
怀念的礼遇还未能忘却,回首路途多次经过。
在烟雾缭绕的岛屿上,春天的美景令人向往,
林中的猿猴在夜里也不再听见。
漫长的旅途日复一日充满感慨,
孤舟在天际中渐渐消失。
从此漂泊不定,唉,真是疲惫了我的身体。

注释

  • 湘流:指湘江,流动的水。
  • 南岳:指南岳衡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
  • 怀禄:怀念的恩惠或礼遇。
  • 瞻途:回望走过的路。
  • 烟屿:指有烟雾缭绕的小岛。
  • 林猿:林中的猿猴。
  • 永路:漫长的道路。
  • 孤舟:孤独的船只。
  • 浮没:漂浮消失。

典故解析

“南岳”是指衡山,是道教和佛教的圣地,诗人在此处流连,表达对大自然的敬仰与对人生的思考。“湘流”则使人联想到湘江的自然风光,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内心的感慨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以其诗歌和政绩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反映出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九龄在南岳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湘江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漂泊无依的感慨,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湘中作》是一首融情于景的山水诗,诗中通过描绘湘江与南岳的美丽景色,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首句“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以“湘流”引入,展现出青山环绕的壮丽景色,清新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接下来的“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则将诗人的情感引入,表现出他对过往的怀念与不舍,似乎在追忆一段美好的经历。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描绘了烟雾缭绕的春日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又遥远的感觉,林中的猿猴成为了孤独的象征,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最后两句“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则是情感的升华,孤舟的漂浮与消失,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无常,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哲思,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湘流绕南岳:湘江的水流环绕着南岳,营造出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观。
  2. 绝目转青青:目光所及皆是青山,表现出诗人所见的美丽景色。
  3. 怀禄未能已: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仍然无法释怀。
  4. 瞻途屡所经: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感慨万千。
  5. 烟屿宜春望:描绘春天烟雾缭绕的岛屿,展现出自然的美丽。
  6. 林猿莫夜听:夜晚林中的猿猴不再发出呜咽声,反映出孤独的气氛。
  7. 永路日多绪:漫长的旅途上,内心充满了感慨与思绪。
  8. 孤舟天复冥:孤独的船只在天边渐渐消失,象征着漂泊无依。
  9. 浮没从此去:自此漂泊不定,人生的无常。
  10. 嗟嗟劳我形:感叹自己身体的疲惫,表露出对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漂泊比作孤舟的浮没,生动形象。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类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湘江与南岳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意象分析

  • 湘流:象征着流动与变化,暗示人生的无常。
  • 南岳:象征着高大与坚定,代表着诗人对理想和信仰的向往。
  • 孤舟:象征着孤独和漂泊,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无奈。
  • 林猿:象征着孤独的伴侣,诠释了人对自然和孤独的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岳”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泰山
    B. 衡山
    C. 嵩山

  2. “怀禄未能已”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怀念? A. 权力
    B. 友情
    C. 过去的恩惠

  3. 诗中提到的“孤舟”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孤独与漂泊
    C. 财富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通过山水描写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的思考,两者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