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一个奇男子》
时间: 2025-01-01 14:08: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一个奇男子
作者: 葛长庚 〔宋代〕
一个奇男子,万象落心胸。
学书学剑,两般都没个成功。
要去披缁学佛,首下一拳轻快,
打破太虚空。末後生华发,再拜玉清翁。
二十年,空挫过,只飘蓬。
这回归去,武夷山下第三峰。
住我旧时庵子,碗水把柴升米,
活火煮教浓。笑指归时路,
弱水海之东。
白话文翻译
一个奇特的男子,心中包容万象。
他学习书法和剑术,但两者都未能成功。
他想披上僧衣去学习佛法,
用一拳轻快地打破了虚空。
后来他白发苍苍,再次拜见了玉清翁。
二十年来,他空有挫折,只像漂浮的蓬草。
这次他回到武夷山下的第三峰。
住在我以前的庵子里,用碗水煮米,
用活火煮成浓稠的食物。
他笑着指向归来的路,
那是在弱水的东边。
注释
- 奇男子:指的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某个理想的修行者。
- 披缁学佛:披缁指穿上僧袍,表示出家修行学习佛教。
- 玉清翁:指的是道教中的老子或某位高人,象征智慧与长寿。
-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以山水秀丽著称,是道教名山之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长庚,宋代著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诗人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挫折后,对人生、修行及归宿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自我反思的哲学态度。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一个奇男子》通过一个奇特男子的经历,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追求的艰辛。诗中开篇就以“一个奇男子,万象落心胸”引入,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表达了对世俗的包容与理解。而接下来的“学书学剑,两般都没个成功”则揭示了这种包容背后的无奈与挫折。作者通过这位男子的学习经历,呈现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深刻反思。
诗中“要去披缁学佛,首下一拳轻快,打破太虚空”表明了他对佛法的渴求,试图打破虚空的束缚,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然而,“二十年,空挫过,只飘蓬”又道出了这种追求的艰难,似乎在说,尽管年复一年,依旧不能实现内心的梦想。
最后,诗人以“这回归去,武夷山下第三峰”作为归宿,隐喻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住在“旧时庵子”中,简单的生活与质朴的饮食,反映了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整首诗在对比中透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个奇男子,万象落心胸。”
- 描绘了男子的广阔胸怀与个性。
-
“学书学剑,两般都没个成功。”
- 反映了他对艺术与武道的追求与未能达成的遗憾。
-
“要去披缁学佛,首下一拳轻快,打破太虚空。”
- 表达了他希望通过佛教找到人生的真谛,并用力打破虚无的决心。
-
“末後生华发,再拜玉清翁。”
- 说明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向智慧的象征请教。
-
“二十年,空挫过,只飘蓬。”
- 形象地描绘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无奈与失落。
-
“这回归去,武夷山下第三峰。”
- 表达了他对归宿的向往,寻求精神上的安宁。
-
“住我旧时庵子,碗水把柴升米,活火煮教浓。”
- 体现简朴生活中的哲理与教义的浓厚。
-
“笑指归时路,弱水海之东。”
- 诗的结尾暗示了对未来的指引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只飘蓬”比喻漂泊无依的人生状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打破太虚空”,表现了追求理想的决心与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人生的无奈与追求的艰辛,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奇男子:象征追求理想的人。
- 武夷山:代表理想的归宿与宁静之地。
- 白发:象征经历与智慧。
- 碗水、柴米:体现简朴生活的哲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一个奇男子”中的“奇”字可以理解为:
A. 普通
B. 特殊
C. 可笑
D. 乖张 -
诗中的“玉清翁”指的是:
A. 道教的某位高人
B. 一位普通老人
C. 诗人的老师
D. 佛教的僧侣 -
“二十年,空挫过,只飘蓬”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失落
C. 成功与成就
D. 轻松与自在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比较葛长庚与苏轼在理想与现实的主题上,葛长庚更多表现出对个人追求的无奈,而苏轼则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