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苦苦谁知苦》
时间: 2025-01-01 10:21: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苦苦谁知苦
作者: 葛长庚 〔宋代〕
苦苦谁知苦,难难也是难。
寻思访道,不知行过几重山。
吃尽风雨,那见霜凝雪冻,饥了又添寒。
满眼无人问,何处扣玄关。
好因缘,传口诀,炼金丹。
街头巷尾,无言暗地自生欢。
虽是蓬头垢面,今已九旬来地,
尚且是童颜。未下飞升诏,且受这清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个人的苦难与孤独,诗人感叹世间的艰难与苦楚无人知晓,自己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艰辛的旅程。尽管遭遇风雨,见过霜雪,生活的困苦不断增加,然而周围却没有人来关心自己,心中感到无奈与失落。尽管如此,诗人通过修炼获得了某种机缘,虽然生活在街头巷尾,却在无声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即便容貌邋遢,但自己心境依然年轻,未曾接到飞升的命令,就享受着这份清闲。
注释:
- 苦苦:形容苦楚的程度深。
- 寻思访道:思考与探索真理的过程。
- 几重山:形容经历的困难与阻碍。
- 玄关:指的是理想、真理的门口。
- 口诀:修炼的秘诀或教义。
- 金丹:道教中指炼成的长生不老的药物。
- 飞升诏:道教中指升天的命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长庚,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反映个人的修道经历与心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可能反映了诗人在个人修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寻与思索。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苦苦谁知苦》是一首充满哲理思考的词作,诗人通过“苦苦谁知苦”的自问自答,引发了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反思。诗中“寻思访道,不知行过几重山”不仅显示了诗人对道理的追求,也隐含了人生道路的艰辛。诗人经历风雨,见证霜雪,描绘了生活的艰难与无奈,尤其在“饥了又添寒”中,生动地表达出生存的困苦。
然而,诗人的心境却在“好因缘,传口诀,炼金丹”的转折中有所升华。尽管面临重重困难,诗人通过道教的修行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快乐,体现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最后两句中,即使岁月流逝,容颜不再,诗人依然保持着童心未泯的状态,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清闲。
整首词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既有对世俗苦难的感叹,又有对内心平和的追求,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苦苦谁知苦:表达自己承受的苦楚无人能理解。
- 难难也是难:强调生活的艰难。
- 寻思访道,不知行过几重山:反映了追求真理的艰辛旅程。
- 吃尽风雨,那见霜凝雪冻,饥了又添寒:描述经历的困苦。
- 满眼无人问,何处扣玄关:感叹周围无人关心,理想难以达成。
- 好因缘,传口诀,炼金丹:通过修行得到的机缘与内心的安宁。
- 街头巷尾,无言暗地自生欢:在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 虽是蓬头垢面,今已九旬来地,尚且是童颜:即使外表不佳,内心仍保持年轻。
- 未下飞升诏,且受这清闲:对未来无所期待,只愿享受此时的安静。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苦苦”与“难难”,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用“飞升诏”比喻对理想的追求与期待。
- 排比:多次提及“难”、“苦”,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深刻体悟,以及在追求真理与内心平和之间的挣扎。尽管生活艰难,但仍努力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快乐,展现了坚韧与乐观的精神。
意象分析:
- 山:象征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 风雨、霜雪:代表外在环境的困扰与压力。
- 金丹:象征道教修炼的成果,代表内心的追求与精神的成长。
- 童颜:象征内心的纯真与年轻的心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苦苦”指的是什么?
- A. 快乐
- B. 痛苦
- C. 失落
- D. 幸福
-
“寻思访道”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 A. 道路
- B. 理想
- C. 道教
- D. 生活
-
诗人如何找到内心的快乐?
- A. 通过金钱
- B. 通过修行
- C. 通过朋友
- D. 通过旅行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同样表现追求理想与内心挣扎的主题。
- 《长恨歌》(白居易):探讨爱情与人生的苦楚。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苦苦谁知苦》与《静夜思》(李白)的对比:前者强调人生的苦难与内心的追求,后者则侧重于思乡的情感,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