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樽前一曲歌》

时间: 2025-01-20 00:34:29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

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

不语如痴醉。

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
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
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白话文翻译:

在酒杯前唱一曲歌,歌中蕴藏着千般情意。
正想歌唱时,泪水已先流下,心中的怨恨恐怕比泪水还要多。
试问这究竟是为何?沉默如同醉酒般痴迷。
我也情感丰厚,不忍再听,生怕自己也会因此憔悴。

注释:

  • 樽前:指酒杯前,象征饮酒作乐的场合。
  • 千重意:形容歌中的情感复杂而深厚。
  • 恨应更多于泪:指心中的怨恨可能比眼泪更多。
  • 不语如痴醉:沉默不语,像醉酒的人一样迷糊。
  • 憔悴:形容因悲伤或愁苦而变得消瘦或憔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安世(约1080-约1150),南宋时期的词人,作风清新,情感细腻。他的词多描绘爱情与人生的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杜安世的晚年时光,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爱情的缅怀。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使得他的创作更显深邃。

诗歌鉴赏:

《卜算子·樽前一曲歌》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人在酒前吟唱,表达了复杂的内心感受。开头的“樽前一曲歌”立即将读者带入一种欢愉的氛围,然而随着内容的深入,欢乐中夹杂着无限的伤感。诗人正想高歌,却泪已流下,情感的纠葛让他难以自持。

词中通过对比“恨”与“泪”,展现了内心矛盾的情感。恨意的滋生往往超过了眼泪的流淌,这种情感的积压,使得人倍感沉重。“试问缘何事?”一句,体现了诗人对此情此景的无奈与困惑,静默的思考如同醉酒,既迷离又清晰。最后,诗人坦言不忍再听这情歌,惧怕自己会因此而憔悴,反映了他对内心脆弱的自知与无奈。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生动的意象,构建了一幅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对美好往昔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无奈,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在酒前唱歌,歌中蕴涵千般情感,暗示情感的丰富与深刻。
  2. 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想要歌唱时泪水已流,心中所怀的怨恨可能比泪水更多,表达了内心的苦痛。
  3.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询问原因,却沉默如醉,显示了对情感的迷惑与无奈。
  4. 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我也情感丰富,不忍再听,害怕自己会因此而憔悴,反映了诗人的脆弱与自我保护。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樽前”的意象比喻饮酒时的心情,与内心情感形成对比。
  • 对仗:前后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情感拟人化,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词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情感的复杂性与内心的矛盾,既有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又有对现实痛苦的无奈,展现了人对情感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欢乐与聚会,亦隐喻人生的短暂。
  • :代表痛苦与悲伤,情感的流露。
  • :暗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词中“樽前”指的是: A. 酒杯前
    B. 诗篇前
    C. 书桌前
    D. 门前

  2. 诗中“恨应更多于泪”的意思是: A. 恨比泪水多
    B. 泪水比恨多
    C. 恨与泪相同
    D. 无恨无泪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探讨爱情中的失落与感伤,但表现方式更为细腻与婉约。杜安世的作品则更加直白,情感表达更为激烈。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