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独坐》
时间: 2025-01-19 21:36: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春分更添炉火,珍珠帘外风凛。
银屏徐爇沈檀面,斗帐碍寒难寝。
愁为甚。人去后余香犹在鸳鸯枕。
清狂不禁。说张态多情,李娟善笑,总逊柳枝稔。
烛光闪,看得铜荷积沈。
琼箫楼上曾品。
当时携手凭阑处,一片碧桃如锦。
卿试审。畴昔事只今一一堪谂。
笼鹅未噤。
且小倚花窗,旁搜果碟,一注酒孤饮。
白话文翻译:
春分时节,炉火更加旺盛,窗外的风刺骨寒冷。
银屏上,沉檀香气渐渐燃起,帐子里面寒气逼人,难以成眠。
心中忧愁,为何如此?人去后,余香仍在鸳鸯枕上。
思绪难禁,提起张态的多情,李娟的善笑,却都不及柳枝的繁茂。
烛光摇曳,映照着铜荷的沉积。
在琼箫楼上曾饮酒作乐。
当时我们携手倚靠在栏杆上,仿佛一片碧桃绣锦。
你可试着回想,往昔的事,如今一一可堪回味。
笼中的鹅尚未安静。
我便小倚花窗,四处搜寻果碟,独自饮酒。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分:春天的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的中点。
- 炉火:指生火取暖的炉子。
- 珍珠帘:用珍珠制成的帘子,形容精美。
- 沈檀:一种香料,香味浓烈。
- 鸳鸯枕:两个人共用的枕头,象征情感的亲密。
- 烛光:蜡烛的光亮,常用来营造氛围。
- 琼箫:一种美丽的笛子,象征美好音乐。
典故解析:
- 张态、李娟:传说中的人物,代表多情与善笑的个性,反映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 碧桃如锦:形容如碧桃般美丽的景象,寓意美好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廉,清代诗人,擅长词作,情感细腻,常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纠葛。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春日,诗人独自一人,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和情感的孤独,反映了他对过往情感的怀念与思考。
诗歌鉴赏:
《摸鱼儿 独坐》是一首典型的清代词作,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词中描绘了春分时节的冷风与炉火的温暖对比,营造出一种矛盾而复杂的情感氛围。
随着春分的到来,诗人不仅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更引发了对往昔情感的深切回忆。诗中的“人去后余香犹在鸳鸯枕”,表达了恋人离去后的孤独与无奈,余香象征着过去的美好,令人感伤。
此外,诗人提到的“张态”、“李娟”两人,代表了多情与善笑,却又显得不足以与柳枝的繁茂相比,暗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情感的脆弱。换句话说,尽管有美好的人和事,终究不能替代真正的情感。
最后,诗人以“且小倚花窗,旁搜果碟,一注酒孤饮”结尾,展现了一种孤独的饮酒情景,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寂寞与无奈。这种情感在春日的美好环境中显得尤为刺眼,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春分更添炉火:春分时节,天气转暖,但诗人却感到更需要炉火来取暖。
- 珍珠帘外风凛:窗外的寒风刺骨,与室内的温暖形成对比。
- 银屏徐爇沈檀面:银屏上沉檀香气缓缓散发,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氛围。
- 斗帐碍寒难寝:帐子阻挡寒气,却仍然让人难以入眠。
- 愁为甚:感到忧愁的原因是什么?
- 人去后余香犹在鸳鸯枕:恋人离去,然而那份情感的余温仍在。
- 清狂不禁:思绪难以自控,情感泛滥。
- 说张态多情,李娟善笑,总逊柳枝稔:提及的两人美好,但仍不及柳枝的繁茂。
- 烛光闪,看得铜荷积沈:烛光摇曳,照亮了沉积的铜荷。
- 琼箫楼上曾品:在美好的琼箫楼上曾享受过快乐。
- 当时携手凭阑处,一片碧桃如锦:回忆曾经携手的美好时光,如同碧桃般绚烂。
- 卿试审:请你试着回想。
- 畴昔事只今一一堪谂:往昔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回味。
- 笼鹅未噤:笼中的鹅尚未安静,暗示内心的不安。
- 且小倚花窗,旁搜果碟,一注酒孤饮:独自倚靠在窗边,寻找果盘,饮酒解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炉火与寒风的对比,表现内心的矛盾。
- 拟人:将“余香”赋予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象征:鸳鸯枕象征亲密关系,铜荷、碧桃则象征美好回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环境与个人情感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炉火:温暖与安慰的象征。
- 珍珠帘:奢华与美好的象征。
- 鸳鸯枕:情感的亲密与分离后的遗憾。
- 碧桃:美好回忆的象征。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性,表现出对美好与孤独的深刻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银屏”主要指什么? a) 画屏
b) 镜子
c) 电脑屏幕
d) 银色的窗帘 -
“鸳鸯枕”象征什么? a) 友情
b) 孤独
c) 恋人之间的亲密
d) 家庭温暖 -
诗中提到的“张态”和“李娟”分别代表什么? a) 多情和善笑
b) 忍耐和理解
c) 友谊和爱情
d) 智慧和勇气
答案:
- d) 银色的窗帘
- c) 恋人之间的亲密
- a) 多情和善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如梦令》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曾廉与李清照:两位诗人都表现了对往昔情感的怀念,但曾廉更多地聚焦于内心的孤独,而李清照则更强调对失去爱情的悲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