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桃花行》

时间: 2025-01-06 07:15:45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

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意思解释

杂曲歌辞:桃花行

原文展示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白话文翻译

桃花绚烂夺目,光辉照耀,花瓣像无数的星星,纷纷飘落。为了见到那芳香的树林,我在树下微笑等待,因此和温暖的树木一起,不愿回去。

注释

  • 灼灼:形容光辉鲜艳。
  • 成蹊:成就小路,指花瓣落下形成小路的样子。
  • 芳林:芬芳的树林。
  • 温树:温暖的树木,暗指春天的景象。
  • 不言归:不愿回去,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典故解析

“桃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象征着美好、爱情以及春天的到来。桃花的盛开预示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着年轻人的爱情和梦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颋,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生平事迹不多,但作品颇具个性,常用生动的自然景象来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诞生于春天,正值桃花盛开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桃花的美丽,表达对春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期待。

诗歌鉴赏

《桃花行》以其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浪漫。诗中“桃花灼灼”二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眼前就能看到那一片片盛开的桃花,绚丽夺目。接着“无数成蹊点更飞”,用“成蹊”形象地描绘了花瓣飘落的场景,增添了诗的动感,似乎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流转与美好瞬间的珍贵。

接下来的“为见芳林含笑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渴望,仿佛在呼唤春天的到来,呼唤万物复苏之时的欢愉。最后一句“遂同温树不言归”,则更是透露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留恋的情感,诗人宁愿和温暖的树木一起待在这个美丽的春日,而不愿意返回现实的生活。

整首诗在音韵上也十分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情感流畅自然,使人心生向往。诗人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蕴含了深厚的感情与思考,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与爱情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桃花灼灼有光辉:描绘桃花的美丽,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2. 无数成蹊点更飞:形象地表现花瓣如星光般洒落,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3. 为见芳林含笑待: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期待,情感真挚。
  4. 遂同温树不言归:传达了对温暖时光的留恋,流露出淡淡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桃花比喻为光辉的形象,展现出鲜艳夺目的美。
  • 拟人:将树木赋予“温暖”的属性,增强了诗的情感色彩。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桃花的描绘,表达了春天的美丽,生命的希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爱情与春天的生机。
  • 芳林:代表美好、宁静的自然环境。
  • 温树:象征温暖的情感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桃花灼灼”中的“灼灼”主要形容什么?

    • A. 颜色
    • B. 光辉
    • C. 大小
  2. 诗中“为见芳林含笑待”的意思是?

    • A. 期待美好事物
    • B. 失落和惆怅
    • C. 感到无聊
  3. “遂同温树不言归”的情感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现实的不满
    • B. 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C. 对春天的厌倦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思。
  • 李白的《庐山谣》,以自然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对比《桃花行》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用自然景象抒发情感,但《桃花行》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爱情的期盼,而《静夜思》则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情绪。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诗经》
  3. 《中国古典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