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望蜀台》

时间: 2025-01-06 06:38:50

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

北料乡关方自此,

南辞城郭复依然。

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

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九日望蜀台 作者: 苏颋 〔唐代〕

蜀王望蜀旧台前,
九日分明见一川。
北料乡关方自此,
南辞城郭复依然。
青松系马攒岩畔,
黄菊留人籍道边。
自昔登临湮灭尽,
独闻忠孝两能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重阳节时,望着蜀地的旧台,感慨时光流逝与故乡的思念。诗中提到,九月九日的阳光明亮,远处的江川清晰可见。北方的故乡在此时此刻愈加显得遥远,南方的城郭仍然如故。青松在岩边系着马,黄菊在小路旁等着人归。自古登高望远的情景已成往事,唯有忠诚和孝道的精神永远流传。

注释:

字词注释:

  • 蜀王:指古蜀国的国君。
  • 旧台:指过去蜀王的台榭。
  •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 乡关:故乡。
  • 城郭:城池,城市的周边。
  • 系马:把马系住。
  • 留人籍:留住人的踪迹。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又称重阳,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
  • 忠孝:忠于国家,孝顺于父母,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颋,字子渊,号竹溪,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世纪,主要以诗歌和散文著称。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和人文情怀为主题。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重阳节,诗人可能身处蜀地,望着旧台,情感交织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忠孝精神的感慨。

诗歌鉴赏:

《九月九日望蜀台》是一首充满乡愁与人文情怀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对蜀王旧台的描写,勾起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直接点出“蜀王望蜀旧台前”,以此引出重阳节的主题,亦暗示了历史的沧桑。

“九日分明见一川”,在清澈的阳光下,江水如镜,映照出无限的思绪。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北方故乡和南方城郭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青松和黄菊的意象,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也暗示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最后两句“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让整首诗升华,表现了忠诚与孝道的永恒价值,虽时光荏苒,但这些品德却能在历史中流传下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蜀王望蜀旧台前":蜀王在旧台前眺望,暗示着对旧事的追忆。
  • "九日分明见一川":重阳节阳光明媚,远处的江川清晰可见,象征着希望与明朗。
  • "北料乡关方自此":北方的故乡在此时显得更遥远,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
  • "南辞城郭复依然":南方的城郭依旧如故,反衬出时间的流逝与不变。
  • "青松系马攒岩畔":青松旁系马,描绘出一种自然宁静的画面。
  • "黄菊留人籍道边":黄菊在路边等待,象征着人归来时的温暖。
  • "自昔登临湮灭尽":昔日的登高已成往事,感叹时光消逝。
  • "独闻忠孝两能传":唯有忠诚与孝道能够传承下去,升华了全诗的主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旧台的景象与思念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青松系马”和“黄菊留人”,形成了平衡的对称美。
  •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传达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蜀地旧台的眺望,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寄托了对忠诚与孝道的尊重,表现了诗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蜀王:象征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 旧台:代表着过去的繁华与对历史的回忆。
  • 青松:象征坚韧与高尚的品格。
  • 黄菊:象征着归属与温暖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九月九日望蜀台》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苏颋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A. 春节
    B. 中秋节
    C. 重阳节
    D. 端午节

  3. 诗中提到的“青松”象征什么? A. 忍耐
    B. 忠诚与坚韧
    C. 归属感
    D. 追忆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九月九日望蜀台》与杜甫的《登高》均表达了对故乡与历史的思念,但杜甫的更多着眼于个人的失落与国家的动荡,而苏颋则更加强调人文精神的永恒与传承。两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苏颋的生平与作品研究》
  •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