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媛乘秋发,仙装警夜催。
月光窥欲渡,河色辨应来。
机石天文写,针楼御赏开。
窃观栖鸟至,疑向鹊桥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仙女在秋夜的情景。她身着华美的仙装,仿佛在催促夜的来临。月光似乎想要越过河流,而河水的颜色显示出她的到来。天上的机石(指星星)描绘出天文景象,针楼(指宫殿)里正在欣赏美景。我偷偷观察到栖息的鸟儿到达,似乎它们正要飞向鹊桥。
注释:
字词注释:
- 灵媛:指仙女,灵秀的女子。
- 秋发:秋天的风景,暗指秋季的意境。
- 仙装:指神仙的服装,华丽而非凡。
- 警夜催:催促夜晚的到来。
- 窥欲渡:月光好像想要渡过河流。
- 机石:星星的代称,机巧之石。
- 针楼:宫殿或高楼,通常指皇宫或上层建筑。
- 窃观:偷偷观察。
- 栖鸟:栖息的鸟,象征游荡的灵魂或情感。
- 鹊桥:指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桥。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鹊桥”出自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人间的思念与期盼。每年七夕,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成为浪漫爱情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颋,唐代诗人,字子云,号宗悫,世称“苏子”。他以豪放的风格和清新的意境著称,作品广泛涉及山水、田园、咏物等多方面。
创作背景:
《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是在七夕节期间应制所作,反映了唐代对节日的重视与赋诗的传统。七夕作为中国的情人节,诗中蕴含了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七夕为背景,通过描绘秋夜的仙女,营造出幽美、浪漫的氛围。开篇描写灵媛的出现,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气质。诗中通过月光与河水的描写,构建了一个梦幻的空间,仿佛让人置身于神仙的世界。接着,机石和针楼的意象引入了天文与皇家赏景的结合,显现出高贵的气质。最后,鸟儿的出现又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生动与灵动,暗示着对爱情的渴望与期盼。整首诗情景交融,构图精妙,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媛乘秋发:描绘秋天的仙女,仿佛在秋风中轻盈起舞。
- 仙装警夜催:仙女的装束在夜幕降临时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 月光窥欲渡:明亮的月光似乎在窥探,想要渡过河流。
- 河色辨应来:河水的色泽似乎在预示着她的到来。
- 机石天文写:星星如同书写的天文,诉说着宇宙的奥秘。
- 针楼御赏开:高楼中正在举行赏景活动,气氛庄重。
- 窃观栖鸟至:偷偷观察到鸟儿飞来,暗示着生命的流动。
- 疑向鹊桥回:让人怀疑它们是否要飞向牛郎织女的鹊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星星称作“机石”,赋予它们灵动的特质。
- 拟人:月光和河水似乎具有情感,体现了自然的灵性。
- 对仗:整体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助七夕这一主题,展现了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媛:象征着爱情的纯洁与美好。
- 月光:代表着思念与期盼,光明与希望。
- 河色: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机石:暗示着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渺小。
- 鹊桥: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灵媛”指的是: A. 普通女子
B. 仙女
C. 河流 -
“鹊桥”在诗中象征: A. 友谊
B. 爱情
C. 自然 -
诗人的风格特点是: A. 直白
B. 豪放清新
C. 复杂晦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均以月为意象,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情怀,后者则强调爱情的美好与渴望。两首诗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