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春有感》

时间: 2025-01-14 09:06:45

阴阴垂柳转黄鹂,肠断残春欲去时。

白雪乱堆飞絮地,红须半在落花枝。

园林向晚深藏郭,野水新晴暗入池。

最是牡丹堪痛惜,风吹雨打渐离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阴阴垂柳转黄鹂,肠断残春欲去时。
白雪乱堆飞絮地,红须半在落花枝。
园林向晚深藏郭,野水新晴暗入池。
最是牡丹堪痛惜,风吹雨打渐离枝。

白话文翻译:

在阴郁的柳树下,黄鹂鸟欢快地鸣叫,
我心如刀割,残春即将离去时。
白色的雪花像乱堆的飞絮飘落在地上,
红色的花瓣半垂在落花的枝头。
园林在傍晚的光线中深藏于城郭之外,
野水在新晴的天空下,悄悄流入池塘。
最让我心痛的是那盛开的牡丹,
在风雨的吹打下,渐渐离开了枝头。

注释:

  • 阴阴:形容阴暗、阴沉的样子。
  • 黄鹂:一种鸟,鸣声悦耳,常用于描写春天的景象。
  • 肠断:形容心痛,如同肠子断裂一样,表示对春天即将结束的伤感。
  • 白雪:此处比喻飞絮,形容春天的柳絮如雪般纷飞。
  • 红须:指牡丹的花瓣,形容其鲜艳的红色。
  • 园林向晚:指傍晚时分的园林景象。
  • 暗入池:形容水流静静地流入池塘,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的典故引用,但其中的意象,如“牡丹”,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富贵和美丽的象征。诗人在此表达对牡丹的怜惜,反映出对春天即逝的无奈与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留有诗作数首,风格多以清新自然见长,常描写春夏之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季末期,诗人游览园林,感受到春天即将结束的惆怅,借助自然景象抒发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残春有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深切怀念。开篇用“阴阴垂柳”和“黄鹂”描绘出春天的气息,然而随着诗意的发展,转而为一种对逝去春光的惋惜。诗中“肠断残春欲去时”,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仿佛这不仅是对季节的感慨,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接下来,通过“白雪乱堆飞絮地,红须半在落花枝”,诗人将春天的美丽与即将消逝的现实融为一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园林已隐入暮色,野水也在新晴之后静静流淌,似乎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最后,牡丹的描写达到情感的高潮,风雨的侵袭使得美丽的花朵渐渐离去,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而易逝。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阴阴垂柳转黄鹂:阴暗的柳树下,黄鹂鸟在欢快地歌唱,营造出春天的氛围。
  • 肠断残春欲去时:内心的痛苦与对春天的依依不舍。
  • 白雪乱堆飞絮地:形容柳絮如雪般纷飞,春天的景色虽美,却也在消逝。
  • 红须半在落花枝:牡丹的花瓣半垂在枝头,暗示生命的脆弱与美丽的短暂。
  • 园林向晚深藏郭:傍晚时分的园林,隐秘而宁静。
  • 野水新晴暗入池:新晴后的野水静静流入池塘,表现出一种安静的美。
  • 最是牡丹堪痛惜:牡丹的美丽让人心痛,意在强调其脆弱。
  • 风吹雨打渐离枝:风雨的侵袭导致花瓣渐渐离开枝头,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飞絮比作白雪,增添了春天的意象。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得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阴阴垂柳”和“白雪乱堆”,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和牡丹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生命的惋惜,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柔美。
  • 黄鹂:象征春天的快乐和希望。
  • 牡丹:象征富贵、美丽,但又因风雨而显得脆弱。
  • 飞絮:象征春天的流逝。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至的《残春有感》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2. 诗中提到的“白雪”实际上指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A. 雪花
    B. 柳絮
    C. 花瓣

  3. 诗人对牡丹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痛惜
    C. 鄙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其基调更为忧国忧民;而李至的《残春有感》则是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李至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