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楚守周豫出舞鬟》

时间: 2025-01-04 12:05:45

绀绾双蟠髻,云敧小偃巾。

轻盈红脸小腰身。

叠鼓忽催花拍、斗精神。

空阔轻红歇,风和约柳春。

蓬山才调更清新。

胜似缠头千锦、共藏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绀绾双蟠髻,云敧小偃巾。
轻盈红脸小腰身。
叠鼓忽催花拍斗精神。
空阔轻红歇,风和约柳春。
蓬山才调更清新。
胜似缠头千锦共藏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美丽女子的形象,她的双髻是用黑发编成的,头上轻轻地搭着一条小巾。她的脸庞红润,身材轻盈如燕。突然,鼓声响起,仿佛在催促她舞动,精神焕发。空旷的场地上,她轻轻地停下,微风轻拂,似乎春天的柳枝也在轻轻摇曳。她的才华与风采在蓬山之上显得更加清新,胜过那些缠绕在头上的千种锦绣,独具珍贵的韵味。

注释:

  • 绀绾:深蓝色的绳带,用于束发。
  • 双蟠髻:指女子头上盘起的两个发髻。
  • 云敧小偃巾:形容头巾轻柔地垂下。
  • 轻盈:形容轻巧而灵活。
  • 叠鼓:叠加的鼓声。
  • 花拍斗精神:形容舞蹈时的精神状态。
  • 蓬山:指高山,象征高雅的境界。
  • 千锦共藏珍:形容华丽的织物中珍藏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兼具诗、词、散文之长。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正值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追求达到高峰之时。此时,他对于生活中的美和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作品中流露出对女子优雅舞姿的赞美。

诗歌鉴赏:

《南歌子 楚守周豫出舞鬟》是一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词作。苏轼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女子舞蹈的轻盈与美丽。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既有面容的美丽(“轻盈红脸小腰身”),又有舞姿的神韵(“叠鼓忽催花拍斗精神”),表现出一种生动的艺术氛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通过“空阔轻红歇,风和约柳春”这一句,表达了在舞蹈间歇时的宁静与优雅,仿佛一切都随着春风而和谐共舞。最后一句“胜似缠头千锦共藏珍”,则将女子的独特魅力与繁华的锦缎相对比,突显出她的无与伦比,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绀绾双蟠髻,云敧小偃巾:描述女子发型,色彩和样式都显得精致。
  • 轻盈红脸小腰身:女子的身材轻巧,脸色红润生动。
  • 叠鼓忽催花拍斗精神:鼓声突然响起,激励女子舞动,精神焕发。
  • 空阔轻红歇,风和约柳春:在舞蹈的间歇,环境宁静,春风轻拂。
  • 蓬山才调更清新:女子的才华与风采在高处显得格外清新。
  • 胜似缠头千锦共藏珍:她的美丽和才华胜过任何华丽的装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轻盈红脸”比喻女子的美丽。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如“风和约柳春”,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女子的舞姿和美丽,抒发了对生活美好瞬间的赞美,表达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青春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蟠髻:象征青春与美丽。
  • 轻盈:代表灵动与活力。
  • 叠鼓:象征热情与激励。
  • 柳春:象征春天的柔和与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描绘的是哪种场景?

    • A. 春天的田野
    • B. 女子的舞蹈
    • C. 高山的风景
  2. “胜似缠头千锦共藏珍”中的“千锦”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女子
    • B. 华丽的织物
    • C. 舞蹈的动作
  3. 诗中描写女子的词语是?

    • A. 粗犷
    • B. 轻盈
    • C. 苍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菩萨蛮》

诗词对比: 苏轼的《南歌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描绘了女性的美丽与优雅,但苏轼更侧重于女子舞蹈的动态表现,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