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泊木居士庙下作(一题作题木居士庙)》

时间: 2025-01-19 19:52:55

乌噪残阳草满庭,此中枯木似人形。

只应神物长为主,

未必浮槎即有灵。

八月风波飘不去,四时黍稷荐惟馨。

南朝庾信无因赋,牢落祠前水气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乌噪残阳草满庭,此中枯木似人形。只应神物长为主,未必浮槎即有灵。八月风波飘不去,四时黍稷荐惟馨。南朝庾信无因赋,牢落祠前水气腥。

白话文翻译:

乌鸦在夕阳下叫个不停,庭院中草木生长茂盛,这些枯木看起来像人一样。应该是神灵常在这里,不一定是浮筏上的人就有灵性。八月的风波依然无法消散,四季的黍稷在祭祀时散发着芬芳。南朝的庾信没有缘由而赋诗,只是在这落寞的祠前,水气散发着腥味。

注释:

  • 乌噪:乌鸦的叫声,形容声音嘈杂。
  • 残阳:夕阳,日落时的阳光。
  • 草满庭:庭院中长满了草,表现出荒凉的景象。
  • 枯木似人形:形容枯木的形状像人,含有象征意义。
  • 神物:指神灵或神祇。
  • 浮槎:浮筏,水面漂浮的筏子,这里指代人。
  • 八月风波:指八月的风潮,象征不安定的状态。
  • 黍稷:古代的两种粮食,象征祭品。
  • 南朝庾信:指南朝时期的诗人庾信。
  • 牢落:形容荒凉和寂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罗隐(833年-909年),字惟信,号木居士,唐代诗人,擅长五言律诗和古体诗。他的作品以抒情见长,常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表现了诗人对神灵与自然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背景中有对庾信的提及,反映出诗人对文学前辈的敬仰和自身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此诗以自然景物描写为基础,借助黄昏的残阳和庭院的草木,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富有哲理的氛围。开头的“乌噪残阳草满庭”便展现了一个安静而略显荒凉的场景,乌鸦的叫声与夕阳的余晖相映成趣,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此中枯木似人形”,将自然与人类感受结合,赋予枯木以人形的象征,暗示着人生命的枯竭与无常。

后半部分“只应神物长为主,未必浮槎即有灵”,表达了对神灵与人性存在的思考,究竟是神灵主宰一切,还是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有灵性?这一哲学性的探讨,增添了诗的深度。最后提到“南朝庾信无因赋”,不仅追忆了古代名家,更表达了当代诗人对自身创作的无奈与失落。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乌噪残阳草满庭:描写了黄昏时分,乌鸦叫声不断,庭院草木茂盛的静谧场景。
    • 此中枯木似人形:形象地表现出枯木的凋零与孤寂,仿佛在诉说着人类的命运。
    • 只应神物长为主:强调神灵的永恒性,暗示人类的渺小。
    • 未必浮槎即有灵:对于人类存在与灵性的质疑,表现出哲理性的思考。
    • 八月风波飘不去:象征着不安定的生活状态,暗示内心的挣扎。
    • 四时黍稷荐惟馨:提到祭祀的粮食,带出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
    • 南朝庾信无因赋:追溯古代诗人的创作,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 牢落祠前水气腥:描绘出荒凉的祭祀场景,增添了诗的阴郁气氛。
  2.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拟人与比喻,例如“枯木似人形”赋予枯木以人的形态,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此外,诗中对仗工整,增添了音韵的美感。

  3. 主题思想:全诗讨论了人与自然、神灵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孤独的深切感悟,反映了诗人对自我存在的思考与对历史的追忆。

意象分析:

  • 乌鸦:象征着孤独与哀愁。
  • 夕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枯木:象征着生命的凋零与无常。
  • 神物:代表着对灵性与神秘的探索。
  • 黍稷:象征着传统与文化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枯木”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繁盛
    B. 生命的凋零
    C. 人的灵性
    D. 自然的变化

  2. “南朝庾信无因赋”中的庾信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朝
    B. 南朝
    C. 宋朝
    D. 明朝

  3.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A. 自然风光
    B. 生命的无常与孤独
    C. 社会风俗
    D. 人际关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景色,但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而罗隐的《衡阳泊木居士庙下作》则聚焦于孤独与哲理的思考,情感更为深邃和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