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馆陶园外雨初晴,绣毂香车入凤城。
八尺家僮三尺箠,何知高祖要苍生。
白话文翻译:
馆陶园外,雨刚刚停,绣花的车子驶入了凤城。
八尺高的家奴,手持三尺长的鞭,怎能知道高祖(刘邦)要为苍生谋福祉?
注释:
- 馆陶园:指馆陶这个地方的园子,可能是指一个名胜景区。
- 绣毂香车:绣着花纹的车子,香车表示华丽的马车。
- 八尺家僮:指身高八尺的家奴,家僮是指仆人或家里的奴隶。
- 三尺箠:指三尺长的鞭子,用于驱赶马匹或奴仆。
-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 苍生:指普通百姓,人民。
典故解析:
“高祖要苍生”中的“高祖”是指刘邦,他在历史上以平民身份起家,最终建立汉朝,成为皇帝。这里暗指刘邦的治国理政与关心百姓的理想,而诗中提到的家奴却与此相对,显得其视野狭小,不懂得高层政治的使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罗隐(830-884),唐代诗人,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民生,表现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创作背景:这首《贵游》创作于唐代,时代背景下,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诗人借助家奴的视角,反映了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与批判。
诗歌鉴赏:
《贵游》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雨后景象,引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首句“馆陶园外雨初晴”营造出一种清新怡人的自然景象,紧接着“绣毂香车入凤城”则转向了繁华与奢靡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车马象征着权贵的生活,而“八尺家僮三尺箠”则引入了普通家奴的形象,展现出社会的阶层差异。
诗的最后一句“何知高祖要苍生”更是点明了主题,家奴的无知与高祖的理想形成强烈反差,揭示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隔阂和矛盾。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唐代繁华的景象,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社会公正与责任的深思,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雨后的美丽景象,展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 第二联转而描绘奢华,强调社会的繁华与对比。
- 第三联通过家奴的描写,反映社会底层的无知与无奈。
- 最后一句则直接抒发诗人对高层统治者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关怀。
-
修辞手法:
- 对比:自然的美与社会的奢华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 象征:家奴象征着社会底层,绣毂香车则象征权贵。
- 反问:通过“何知”反映家奴的无知,增强了诗的情感力度。
-
主题思想:诗歌核心在于揭示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表现诗人对百姓命运的关怀和对权贵的讽刺。
意象分析:
- 雨: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绣毂香车:代表着权利与奢华。
- 家僮:象征着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高祖:象征着理想中的统治者,关心民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贵游》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罗隐
C. 李白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高祖”指的是谁?
A. 汉高祖刘邦
B. 唐太宗李世民
C. 孟子
D. 朱元璋 -
诗中“何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家奴的同情
B. 对权贵的赞美
C. 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对比罗隐的《贵游》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社会现实,但罗隐更侧重于对权贵的讽刺,而杜甫则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与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与社会责任感上虽有所不同,但均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罗隐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