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望庐山》
时间: 2025-01-19 21:52:5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江州望庐山
作者: 罗隐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东南苍翠何崔嵬,
横流一望幽抱开。
影寒已令水底去,
脚阔欲过湖心来。
深处不唯容鬼怪,
暗中兼恐有风雷。
仙人往往今谁在,
红杏花香重首回。
白话文翻译:
东南方的山峦苍翠高耸,
一望而去,幽静的湖水在怀抱中流淌。
水面上的影子已经暗淡,似乎要沉入水底,
我的脚步却想走到湖心的地方。
深处不仅能容纳鬼怪,
在阴暗中还时常害怕有风雷。
仙人往日常常在这里,现如今又有谁在?
红杏花香弥漫,勾起我重回的心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苍翠:指青绿色,形容山色。
- 崔嵬:形容高大挺拔。
- 横流:指湖水横向流淌。
- 幽抱:指幽静的怀抱。
- 影寒:水面上的影子显得寒冷。
- 脚阔:指想要走得更远。
- 深处:水的深处。
- 鬼怪:指神秘的存在。
- 风雷:自然现象,象征潜在的危险。
- 仙人:神话中的人物,代表超脱世俗的存在。
典故解析:
“仙人往往今谁在”暗指古代文人对仙人传奇故事的向往与追忆,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约835年-约900年),字文懿,号少游,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见长,作品清新自然,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作者流寓江州期间,因思念庐山的自然风光而作,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诗歌鉴赏:
《江州望庐山》是罗隐在江州时的创作,诗中通过描绘庐山的苍翠与湖水的幽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开篇以“东南苍翠何崔嵬”引入,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壮丽,紧接着以“横流一望幽抱开”展示湖水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山水相依”的意境。接下来的句子“影寒已令水底去”进一步增强了湖水的神秘感,暗示着水的深邃与寒冷。诗人在此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观,更是在表达自己对生命深处的思考和对远方理想的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深处不唯容鬼怪,暗中兼恐有风雷”表达了对不可知的恐惧,展现了人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助,而“仙人往往今谁在”又引出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感慨,似乎在追问如今的自己与理想生活的距离。最后“红杏花香重首回”则通过花香回忆起往日的美好,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整首诗在山水之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哲理和隽永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南苍翠何崔嵬:描绘庐山的高大与壮丽,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 横流一望幽抱开:表现湖水的宁静与广阔,传达一种静谧的美感。
- 影寒已令水底去:暗示水面反射的影子似乎要沉入水中,表现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脚阔欲过湖心来:诗人渴望走到湖中心,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
- 深处不唯容鬼怪:表达诗人对未知的恐惧,反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不安。
- 暗中兼恐有风雷:进一步加深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暗示潜在的危险。
- 仙人往往今谁在:对理想境界的追问,表示对过往的追忆与思索。
- 红杏花香重首回:以花香唤起记忆,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与情感的寄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水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与湖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折射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过往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湖水:代表宁静与反思,表现内心的深邃。
- 鬼怪:象征未知的恐惧,反映对自然的敬畏。
- 仙人:代表理想与超脱世俗的境界。
- 红杏花:寓意美好与怀念,表达对往昔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东南苍翠”主要描绘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
A. 北方
B. 西南
C. 东南
D. 西北 -
“影寒已令水底去”中“影寒”指的是什么?
A. 人的影子
B. 水面的影子
C. 影子发冷
D. 鬼怪的影子 -
诗的最后一句“红杏花香重首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怀念
C. 愤怒
D. 失落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表达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 李白的《庐山谣》则更侧重于仙人境界的渴望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