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得 其六
作者: 李道纯 〔元代〕
日用别无事,维持一己诚。
静中调气息,动则顺人情。
晦德同其俗,含华不显明。
真闲真乐处,常静与常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快乐。他认为生活中没有别的事情,只需保持自己的真诚。在安静中调和气息,行动时则顺应他人的情感。隐晦的德行与世俗相融,华丽的外表不必显露出来。真正的闲适和快乐,便是常常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澈。
注释:
- 日用:日常生活中。
- 维持:保持,维持。
- 气息:这里指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状态。
- 顺人情:顺应他人的感情和情绪。
- 晦德:隐晦德行,指内心的德行不张扬。
- 含华:含蓄华美,指内在的光华。
- 真闲真乐:真正的闲适与快乐。
- 常静与常清: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道纯是元代的一位诗人,其诗风平易近人,常以自然、生活为题材,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们多以诗歌抒发情怀,李道纯的诗歌则体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超脱。
诗歌鉴赏:
李道纯的《自得 其六》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诗中所提到的“日用别无事”,表达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淡泊态度,强调了诚恳的为人处世之道。诗人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界的繁华,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静中调气息”一语中,诗人提醒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以调和自己的情绪。而“动则顺人情”则展示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强调在行动上要顺应他人的情感,体现出一种温和的处世哲学。
后两句的“晦德同其俗,含华不显明”则突出了诗人对于隐秘美德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德行不需要张扬,内在的美丽也不需要外露,这种看法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最后,诗人所描绘的“真闲真乐处,常静与常清”,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也是对当下喧嚣世界的一种反思。整首诗在简约中蕴含深意,令人沉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日用别无事,维持一己诚。”: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追求其他,只需保持自我的真诚。
- “静中调气息,动则顺人情。”:在安静中平和自己的状态,行动时要顺应他人的感情。
- “晦德同其俗,含华不显明。”:隐秘的道德与世俗相融,内在的美丽无需显露。
- “真闲真乐处,常静与常清。”:真正的闲适与快乐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清澈。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和排比,如“真闲真乐处,常静与常清”,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和美感。
- 对比手法,强调内心宁静与外界浮躁的对立。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真诚,反映出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与反省。
意象分析:
- “日用”:象征日常生活的平淡与真实。
- “静”与“动”:静代表内心的和谐与安宁,动则是对外界的适应与回应。
- “晦德”与“含华”:象征着内在的美德与外在的光华,强调内外的统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日用别无事”,意思是: A.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
B. 生活中没有其他事情
C. 生活很复杂 -
“静中调气息”是指什么? A. 在喧嚣中保持安宁
B. 在静谧中和谐自己
C. 在运动中调节心情 -
“真闲真乐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外在的浮华
B.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C. 追求名利与地位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李道纯的《自得 其六》:前者表现出豪放的情怀,后者则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两者在表达情感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李道纯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
- 《古诗词入门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