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道本无言说,全凭立志刚坚。
心常不昧究根源。一月千潭普见。
会取击风捕影,便知火里栽莲。
任他海水变桑田。只这本来无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真正的道理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全靠坚定的志向和决心。一个人的内心若能常常明白事情的根本,就能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看透事物的本质。要想理解事物的真相,就如同在风中捕捉影子般难,但若能深入根源,就能发现火中也能种出莲花。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真实本质却始终不变。
注释:
字词注释:
- 至道:指最高的道理或真理。
- 无言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 立志刚坚:立定志向要坚定不移。
- 不昧:指不迷失或不糊涂,保持清醒。
- 千潭:比喻多变的环境或境况。
- 会取:能够理解或掌握。
- 击风捕影:形容捕捉难以捉摸的事物。
- 海水变桑田:形容自然界的巨大变化。
- 本来无变:指事物的本质没有改变。
典故解析:
- 海水变桑田:出自古代寓言,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同时也暗示人世间的变化与不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道纯,元代诗人,因其倡导道理与真理而受到尊敬。他的作品多以哲理和思辨见长,善于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元代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道理与人生的思考,探讨了内心的修养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 赠善友》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至道本无言说”一句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道理难以用言语表达,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心常不昧究根源”揭示了内心的清醒与深刻理解的必要性,阐明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唯有深入事物的本质才能洞察真相。
后半部分的“会取击风捕影”则形象地描绘了理解真理的艰难,暗示着寻求真理的过程如同在风中捕捉虚幻的影子一般困难,但若能“便知火里栽莲”,则表明在困难中仍能寻找到希望和美好。这种对比加深了诗的哲理性,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智慧的深刻理解。
最后一句“任他海水变桑田,只这本来无变”则是全诗的高潮,强调了事物本质的恒定,反映出一种超然的态度。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变化的无畏与对真理的坚定信念,具有很强的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至道本无言说:真正的道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 全凭立志刚坚:一切都依赖于坚定的志向。
- 心常不昧究根源:内心常常保持清醒,深入探究事物的根本。
- 一月千潭普见: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能够普遍地看见多样的景象。
- 会取击风捕影:能够理解事情的真相,就如同在风中捕捉影子般困难。
- 便知火里栽莲:如果能深入理解,便能在火中也能栽种出莲花。
- 任他海水变桑田: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真实本质仍然不变。
- 只这本来无变:事物的本质是永远不变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击风捕影”形象地比喻了理解真理的困难。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内心的坚定与外部世界变化之间的关系,强调对真理和道理的追求,以及在变化中保持内心本质不变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至道:象征最高的智慧与真理。
- 莲花:象征美好与纯洁,寓意从困境中寻求希望。
- 海水与桑田:象征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世间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至道本无言说”中的“至道”指什么? A. 最高的道理
B. 最高的山
C. 最高的水 -
“任他海水变桑田”意指什么? A. 自然变化
B. 事物本质不变
C. 人生苦短 -
诗中“心常不昧”的意思是? A. 内心迷失
B. 内心清醒
C. 内心浮躁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与李道纯的《西江月 赠善友》相比,杜甫的《春望》同样展现了对变迁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而李道纯则更关注内心的坚定与哲理的探求。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道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