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乍见疑非是,哉生画阁东。不随银汉白,翻对夕阳红。映水连成璧,衔山曲挂弓。邀来光一线,照遍九垓中。
白话文翻译
刚一看到,竟有些怀疑这不是在画阁的东方。它不随那银色银河的洁白,反而与夕阳的红色相映成趣。映在水面上,仿佛连成了一块璧玉,挂在山的弯曲处像是一把弓。邀请来一线光芒,照亮了九天的每一个角落。
注释
- 乍见:刚看到。
- 疑非是:怀疑不是。
- 画阁:指美丽的楼阁,常用于描绘景色。
- 银汉:指银河。
- 不随:不跟随。
- 翻对:反而面对。
- 映水:映在水面上。
- 璧:美玉。
- 衔山:衔接山体。
- 曲挂弓:形容山的形状像弓一样。
- 邀来光一线:邀请光线到来。
- 照遍九垓中:照亮九天的每一个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树堂,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诗歌创作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以及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初秋时节,正值新月初升之际。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初月》以初升的月亮为主题,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开篇“乍见疑非是”,瞬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仿佛月亮的出现让人觉得不真实,像是从画中走出来的一般。接着,诗人通过“映水连成璧”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月光投射在水面上的美丽,犹如一块璧玉,反射出点滴光辉。
整首诗将月亮与自然景物巧妙结合,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最后一句“照遍九垓中”将诗意推向高潮,月光不仅洒在山水之间,更照亮了整个天地,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乍见疑非是:刚一看到,就怀疑这不是。
- 诗人用“乍见”引导读者进入情景,表现出对初月的惊讶与震撼。
-
哉生画阁东:在画阁的东方升起。
- 刻画出初月的升起位置,画阁象征着美丽与艺术。
-
不随银汉白:不随那银色银河的洁白。
- 初月与银河的对比,突显出它的独特与美丽。
-
翻对夕阳红:反而与夕阳的红色相映成趣。
- 夕阳的红与月亮的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自然的色彩感。
-
映水连成璧:映在水面上,仿佛连成了一块璧玉。
- 通过意象塑造,表达了月亮的圆润与光辉。
-
衔山曲挂弓:挂在山的弯曲处像是一把弓。
-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的轮廓与月的关系。
-
邀来光一线:邀请来一线光芒。
- 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互动,仿佛在呼唤光明。
-
照遍九垓中:照亮了九天的每一个角落。
- 结尾的升华,展现了月亮的广泛影响力,象征着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映水连成璧”,将月光比作美玉。
- 对仗:如“银汉白”与“夕阳红”,形成了鲜明的视觉效果。
- 拟人:通过“邀来光一线”,使光线似乎有了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写初月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思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一种宁静、优雅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初月:象征着新的开始,代表希望与美好。
- 水面:象征着平静与反射,展示了自然的和谐美。
- 山:代表着坚固与永恒,体现自然的伟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乍见疑非是”意为: A) 刚见面就不认识
B) 刚看到就怀疑
C) 刚开始就喜欢 -
诗中提到的“映水连成璧”指的是什么? A) 月光映在水面上
B) 明亮的星星
C) 夕阳的余晖 -
“衔山曲挂弓”中的“衔”字可理解为: A) 持有
B) 连接
C) 吞咽
答案
- B) 刚看到就怀疑
- A) 月光映在水面上
- B) 连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初月》均描绘夜晚的月亮,但《静夜思》更多地抒发了思乡之情,而《初月》则侧重于描绘自然之美与宁静的心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