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谒徐祠》

时间: 2025-01-03 01:45:59

庙古傍湖偏,春行更可怜。

楚城芳草遍,红日此堂悬。

榻想陈公后,时悲孝献前。

亦知遗像误,瞻拜泪油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庙古傍湖偏,春行更可怜。
楚城芳草遍,红日此堂悬。
榻想陈公后,时悲孝献前。
亦知遗像误,瞻拜泪油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老的庙宇,坐落在湖边,春天的景象更加令人怜惜。楚地的城池周围芳草如茵,红日高悬在庙堂之上。诗人想起了陈公的遗像,不禁感到悲伤,想到了孝子的故事。也清楚遗像的误解,但仍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注释

字词注释

  • 庙古:古老的庙宇。
  • 傍湖:靠近湖边。
  • 春行:春天的景象。
  • 楚城:指楚国的城池,象征着历史和文化。
  • :床,象征着休憩和思考的地方。
  • 陈公:指的是历史上因孝而闻名的人物,可能是指陈蕃或其他历史人物。
  • 泪油然:眼泪流淌,油然自生的状态。

典故解析
“陈公”多指历史上以孝闻名的人物,体现了对孝道的崇敬。孝道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诗中对孝的思考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梦阳(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才华横溢,尤以诗歌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
《始谒徐祠》写于作者游览古庙时,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传统孝道的思考。在那个充满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古庙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道德伦理的反思。

诗歌鉴赏

《始谒徐祠》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古庙和春天的景象,传达了对历史与孝道的思考。整首诗运用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感伤的氛围。开头的“庙古傍湖偏”,不仅描绘了庙宇的环境,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接下来的“春行更可怜”,则将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无常结合在一起,令人倍感怜惜。

诗中的“楚城芳草遍,红日此堂悬”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令人联想到古人的智慧与美德。而最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对孝道的深切思考,表现出他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无奈。诗人通过描绘个人情感,折射出对社会伦理的关注,展现了明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庙古傍湖偏:古庙坐落在湖边,环境清幽,暗示历史悠久。
  2. 春行更可怜:春天的景色让人感到更加可怜,体现了诗人的伤感情绪。
  3. 楚城芳草遍:楚地的城池周围长满芳草,传达出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4. 红日此堂悬:红日高悬,照耀着庙堂,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5. 榻想陈公后:躺在床上回想陈公的遗像,暗示对历史人物的思考。
  6. 时悲孝献前:想起孝子的事迹,感到悲伤,反映了对孝道的重视。
  7. 亦知遗像误:明白遗像的误解,传达了对历史的反思。
  8. 瞻拜泪油然:流下眼泪,表现出对历史和孝道的深切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色与怜惜相联系,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庙古傍湖偏,春行更可怜”,形成了韵律感。
  • 拟人:春天被赋予了情感,使自然景物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孝道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传统伦理的重视,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 :寓意宁静与反思的空间。
  • :象征生命与希望,也暗含无常。
  • 红日:代表光明与理想,照亮历史的回忆。
  • 陈公:孝道的象征,代表着传统美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庙古傍湖偏”中的“庙”指什么?
    A. 寺庙
    B. 庙宇
    C. 学校
    D. 住宅

  2. 诗中提到的“陈公”是谁?
    A. 一位诗人
    B. 一位历史人物
    C. 一位将军
    D. 一位皇帝

  3. 诗中“春行更可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惆怅
    C. 愤怒
    D. 安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了理想的世外桃源与对自然的向往。
  • 杜甫《春望》:表现了对国家和家庭的思考以及春天的感慨。

诗词对比
李梦阳的《始谒徐祠》与王维的《鹿柴》都涉及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但前者更侧重于历史与孝道的反思,而后者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心境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李梦阳研究》
  • 《古诗词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