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会 暮秋蘧庵先生自吴中归词以讯之》
时间: 2025-01-04 06:54: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飒沓梧宫叶,舞遍西风,又送人归也。
稻粱吴地俭,天外雁拣尽寒汀空下。
谁识故将军,只亭尉偏工醉骂。
王和霸。铜仙月中,如铅泪泻。
剡曲兴尽王猷,懒心情最聊萧难画。
买烟航雨艇,归计稳入手碧鲈红鲊。
我倚垫巾楼,见君蒲帆恰卸。
隔水榭。一尺钓丝堪对把。
白话文翻译:
秋风飒飒,梧桐树的叶子纷纷飘落,随风舞动,正好送走归人。
吴地的稻米和粮食都显得节俭,天边的雁群在寒冷的沙滩上觅食。
谁能认识那位老将军,只是亭尉醉酒后偏爱骂人。
王和霸这两位英雄,如同铜仙子在月光下,泪水像铅一样倾泻。
剡曲的兴致已经尽了,王猷的情绪也懒得描绘,似乎难以画出这萧条的景象。
我买了烟雨航行的小艇,归来的打算已然在手,准备捕捉碧鲈和红鲊。
我靠在垫巾楼上,看见你的船帆正好卸下。
隔着水榭,手里提着一尺钓丝,正好可以应对。
注释:
- 飒沓:形容秋风的声音,像是急促的脚步声。
- 梧宫叶:梧桐树的叶子。
- 稻粱:指稻米和粮食。
- 故将军:指的是年轻时的将军,暗示岁月的流逝。
- 亭尉:古代官职,指小官。
- 铜仙:可能指的是古代神话中的铜仙人,月光下显得悲伤。
- 碧鲈红鲊:指美味的鱼类。
- 垫巾楼:一种楼阁,可能是诗人所处的地方。
- 隔水榭:指水边的亭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40-1716),清代诗人,字子骞,号秋水,晚号青山,浙江人。他是著名的词人,以词风清丽、情感真挚著称。他在政治上有过一些经历,晚年则隐居,作品多描写山水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从吴中归来之际,正值暮秋时节,秋风瑟瑟,带着离愁别绪。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过往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龙山会 暮秋蘧庵先生自吴中归词以讯之》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流露出对朋友的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反思。首句“飒沓梧宫叶,舞遍西风”,通过梧桐树飘落的叶子传达出秋风的凉意,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吴地稻米、雁群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文背景的结合。尤其是“谁识故将军,只亭尉偏工醉骂”,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昔日英雄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深刻的思考。
“铜仙月中,如铅泪泻”,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忧伤。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细腻,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故人的思念,也有对当下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飒沓梧宫叶:描写秋风与梧桐叶的情景,体现出秋天的气息。
- 舞遍西风,又送人归也:秋风在送走归人,暗含离别之情。
- 稻粱吴地俭,天外雁拣尽寒汀空下:描绘吴地的稻米和寒冷的天外雁,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谁识故将军,只亭尉偏工醉骂:感慨对故将军的认识与现实中小官的醉态。
- 王和霸:引出历史人物,展现英雄的悲情。
- 铜仙月中,如铅泪泻:通过月光的意象,传达内心的忧愁。
- 剡曲兴尽王猷:剡曲的兴致消退,暗示作者的情感也已淡去。
- 买烟航雨艇:准备归来的情景,暗示着对未来的期待。
- 我倚垫巾楼:画面回到现实,诗人站在高处俯瞰。
- 隔水榭,一尺钓丝堪对把:最后以钓鱼的意象结束,象征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铜仙月中,如铅泪泻”)、拟人(如“舞遍西风”)、对仗(如“买烟航雨艇,归计稳入手碧鲈红鲊”),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流转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梧桐: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秋风: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萧瑟之感。
- 雁:象征迁徙与孤独。
- 月光:代表着思念与感伤。
- 钓丝:象征着宁静与闲适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飒沓”主要形容什么?
- A. 秋风的声音
- B. 梧桐树的叶子
- C. 离别的场景
-
“铜仙月中,如铅泪泻”中的“铅”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 A. 月光的颜色
- B. 哀伤的情感
- C. 自然的景象
-
诗人通过“隔水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期待
- B. 离愁
- C. 宁静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李白的《静夜思》和陈维崧的《龙山会》,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但李白更多地通过月亮来表现孤独,而陈维崧则通过自然景象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来传达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维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