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民瞻送行诗》
时间: 2025-01-06 12:16: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王民瞻送行诗
作者:胡铨 〔宋代〕
岩耕名已振京关,
未信终身袖手闲。
万卷不移颜氏乐,
一生无愧伯夷班。
致君自许唐虞上,
待我谁能季孟间。
两社年来欠元老,
苍生拭目望公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送别友人的深情与期望。作者在京城的名声已经传播开来,但他并不相信自己可以一辈子袖手旁观。即使阅读了万卷书籍,也不会改变颜氏家族的乐趣,他对伯夷的道德感到无愧。作者期望能为国家效力,像唐虞时代的贤君一样,然而又不知道能有谁像季孟那样出众。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感到对社会的贡献尚欠缺,百姓们都在期待他能归来。
注释
- 岩耕:在山岩上耕作,象征艰苦的生活。
- 颜氏乐:指颜氏家族的乐趣,颜氏是古代著名的文化家族。
- 伯夷班:伯夷与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象征高洁的品德。
- 唐虞:指古代的贤明君主唐尧和虞舜,象征理想的政治。
- 季孟:指季札和孟尝君,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士人,象征才华与品德。
- 两社:指当时的士人社团,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铨,字季良,号子云,宋代著名诗人,曾任官职,参与政治。胡铨的诗风清新脱俗,多描写人情世故,关注社会民生。其作品多以哲理和人文关怀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送别友人王民瞻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与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诗中蕴含着对社会责任感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
诗歌鉴赏
《和王民瞻送行诗》是一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还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深思。开头两句“岩耕名已振京关,未信终身袖手闲”,以“岩耕”比喻艰苦奋斗的精神,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生活状态的不满与追求,显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的“万卷不移颜氏乐,一生无愧伯夷班”,强调了知识和道德的价值,尽管知识丰富,但作者更重视道德与人格的修养。“致君自许唐虞上,待我谁能季孟间”,表达了作者希望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理想,同时又感到现实的无奈,反映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最后两句“两社年来欠元老,苍生拭目望公还”,将目光转向社会,表达了对社会责任的思考,期待能够为百姓做出贡献,赢得他们的期望与信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蕴深厚,展现了作者的理想情怀和对友人的真诚祝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岩耕名已振京关:在山岩上耕作的名声已经传播到京城,暗示作者努力奋斗的精神。
- 未信终身袖手闲:作者不相信自己能一辈子无所事事,表明他对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 万卷不移颜氏乐:即使读了很多书,也无法改变颜氏家族的快乐,强调道德与内心的满足。
- 一生无愧伯夷班:一生中对得起伯夷的道德标准,展现了作者的自我要求。
- 致君自许唐虞上:立志为国家效力,期望能达到唐虞时代的理想境界。
- 待我谁能季孟间:反问自己,谁能与季孟那样出众,表明对理想人物的渴望。
- 两社年来欠元老:对社会的责任感,感到对元老的贡献尚欠缺。
- 苍生拭目望公还:百姓们在期待他能回归,表达了对社会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岩耕”比喻艰苦奋斗的精神,传达作者的理想。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如“致君自许唐虞上,待我谁能季孟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体现了作者的自我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人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深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耕:象征艰苦的生活,代表作者的奋斗精神。
- 颜氏乐:文化与道德的象征,反映出知识与快乐的关系。
- 伯夷班:道德的高标准,象征着理想人格。
- 唐虞:理想的政治境界,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
- 季孟:象征出众的才华与品德,反映对贤才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胡铨的“岩耕”主要象征什么?
- A. 富裕生活
- B. 艰苦奋斗
- C. 休闲娱乐
-
诗中提到的“唐虞”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 A. 战国时期
- B. 古代贤君时代
- C. 明清时期
-
作者在诗中对社会的期待表现在哪一句?
- A. 未信终身袖手闲
- B. 苍生拭目望公还
- C. 万卷不移颜氏乐
答案
- B. 艰苦奋斗
- B. 古代贤君时代
- B. 苍生拭目望公还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王维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诗词对比
- 《送友人》:王维的这首诗同样以送别为主题,强调友谊与离别的情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作品则更突出理想与抱负,借送别之际抒发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