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民瞻送行诗》

时间: 2025-01-06 12:45:08

士气从来弱不支,逢时言行欲俱危。

不因湖外三年谪,安得江南一段奇。

非我独清缘世浊,此心谁识只天知。

万牛回首须公起,大厦将颠要力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士气从来弱不支,
逢时言行欲俱危。
不因湖外三年谪,
安得江南一段奇。
非我独清缘世浊,
此心谁识只天知。
万牛回首须公起,
大厦将颠要力持。

白话文翻译:

士人的气节历来都很脆弱,
遇到时局动荡,言行都显得危险。
如果不是因为在湖外被贬三年,
又怎能在江南得到一段奇遇呢?
并非我一个人清白,只因世态浑浊,
我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唯有天知晓。
万牛回头时,您要奋起直追,
大厦将倾,必须要有力气来支撑。

注释:

  • 士气:士人的气节和精神。
  • 逢时:遇到时局或时代的变迁。
  • 湖外:指被贬的地方,象征着远离故乡。
  • 江南:指南方水乡,寓意美好的前景。
  • 非我独清:不是我一个人清白,而是这个时代的混乱。
  • 万牛回首:形容众人回头,暗示需要重振士气。

典故解析:

  • 三年谪:指作者因政治原因被贬,三年在外,暗示对仕途的失落感。
  • 江南一段奇:江南作为文人理想的归宿,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铨,宋代诗人,生于文人荫庇之下,常以清白自守,因政治原因遭贬,作品多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胡铨为送别朋友王民瞻而作,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友人的祝福,同时也透出他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士人气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开头两句直入主题,表现了士人在动荡时代中的脆弱。接下来的几句则反思了自身的处境,揭示了他在贬谪生涯中对未来的渴望与不甘。诗的最后两句,以“万牛回首”比喻众人对时局的反应,强调了在困境中仍需振作的力量。

整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清与浊、理想与现实相互映衬,使得情感愈加深邃。诗人在描绘个人遭遇的同时,也揭示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对众人共同命运的关怀。这种关怀使得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士气从来弱不支:士人的气节常常脆弱,不堪一击。
    • 逢时言行欲俱危:在动荡的时代,士人的言行显得极其危险。
    • 不因湖外三年谪:如果不是因为被贬的经历,
    • 安得江南一段奇:又怎能在江南得到如此奇遇呢?
    • 非我独清缘世浊:并不是我一个人清白,而是这个社会浑浊。
    • 此心谁识只天知:我的心境又有谁能理解,唯有天知晓。
    • 万牛回首须公起:当众人回头的时候,您必须奋起直追。
    • 大厦将颠要力持:大厦即将倾覆,必须有力量来支撑。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人气节比作脆弱的结构,强调其不堪一击。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加了节奏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个人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动荡,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士气:象征士人的精神追求与理想。
  • 江南:代表美好未来与理想的归宿。
  • :象征众人,形象生动,表达共同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士气从来弱不支”意指什么?

    • A. 士人的气节脆弱
    • B. 士人勇猛
    • C. 士人数量众多
    • D. 士人乐观
  2. 诗中的“江南一段奇”指的是?

    • A. 诗人的家乡
    • B. 诗人的理想
    • C. 一段奇遇
    • D. 江南的美景
  3. “万牛回首须公起”中的“公”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诗人自己
    • C. 领导
    • D. 普通百姓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李白的《将进酒》:展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诗词对比:

  • 胡铨与杜甫:两人都在诗中反映了对时代的关注,但胡铨更侧重于个人情感,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整体命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