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南归》

时间: 2025-01-14 21:45:48

兵尘犹澒洞,僧舍亦征求。

师向江南去,予方毂下留。

风霜两足白,宇宙一身浮。

归及梅花发,题诗寄陇头。

意思解释

送僧南归

原文展示

兵尘犹澒洞,僧舍亦征求。
师向江南去,予方毂下留。
风霜两足白,宇宙一身浮。
归及梅花发,题诗寄陇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的纷扰与僧人归隐的宁静。诗中提到战火仍然在蔓延,僧舍的宁静也被打破。师父即将前往江南,而我却留在这里。经历风霜的僧人,仿佛与这浩渺的宇宙融为一体。等到他归来,梅花已然盛开,我将写诗寄托于那远方的山头。


注释

  • 兵尘:战乱的尘埃,指战争带来的混乱。
  • 澒洞:形容战火的猛烈。
  • 征求:指征兆,暗示征战的环境。
  • 毂下留:指停留在车轮下,形容留在原地,未随行。
  • 风霜两足白:形容僧人经历了风霜,身体受到影响。
  • 宇宙一身浮:感觉到宇宙的无常,自己如同浮云一般。

典故解析

  • 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常常与隐士的情怀相联系。
  • 江南:指的是南方的江河湖泊,象征着安宁与美好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对579-648年),字景山,号放翁,唐代诗人。他以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写田园诗和山水诗。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战乱时期,时代背景下,很多文人选择归隐山林,与自然为伴,追求心灵的宁静。戴叔伦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僧人归隐生活的羡慕与对战乱的无奈。


诗歌鉴赏

《送僧南归》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诗中作者通过描绘战火纷飞与僧人归隐之间的对比,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出对现实的无奈。首句“兵尘犹澒洞”开篇即点明战乱的背景,给人一种压迫感。接下来的“僧舍亦征求”则揭示了即使是修行之地也难逃战火的干扰,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惆怅。

诗的中间部分“师向江南去,予方毂下留”,既是对僧人的送别,也是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作者留在原地,暗示了他对现实的无力感。末尾的“归及梅花发,题诗寄陇头”则带出了一丝希望与美好。梅花象征着坚韧,也预示着未来的美好。

整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诗人不仅描绘了外在的环境,也反映了内心的挣扎与追求,表现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兵尘犹澒洞:战火的尘埃依然弥漫,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战乱的影响。
  2. 僧舍亦征求:即便是僧侣的居所,也受到战争的波及,暗示战争无处不在。
  3. 师向江南去:师父选择了南归,象征着对和平的向往。
  4. 予方毂下留:我却选择留在此处,体现出作者的无奈。
  5. 风霜两足白:经历风霜,象征着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6. 宇宙一身浮:感慨宇宙的浩渺与人生的渺小。
  7. 归及梅花发:期待归来的时候,梅花盛开,象征着美好的未来。
  8. 题诗寄陇头:写诗寄托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宇宙一身浮”比喻人生的无常与渺小。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战乱与归隐,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反映出一种深刻的社会关怀与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兵尘:象征着战乱与苦难。
  • 僧舍:象征着宁静与修行。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江南:象征着安宁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兵尘犹澒洞”中的“兵尘”指什么?

    • A. 战乱的尘埃
    • B. 旅行的尘土
    • C. 日常的灰尘
  2. 诗中提到的“梅花”象征着?

    • A. 美丽
    • B. 坚韧
    • C. 哀伤
  3. 诗人对僧人的情感是?

    • A. 嫉妒
    • B. 赞美
    • C. 无所谓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与社会背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