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伯秋》

时间: 2025-01-06 05:10:45

半生沉俗学,中路堕严科。

白眼遭非类,黄泉愧阿多。

无勋封柱国,有志捽何罗。

慎勿相料理,因风又起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伯秋 半生沉俗学,中路堕严科。 白眼遭非类,黄泉愧阿多。 无勋封柱国,有志捽何罗。 慎勿相料理,因风又起波。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半生沉浸在世俗学问中,中途却陷入了严格的科举考试。因为与众不同而遭到白眼,死后在黄泉之下也愧对阿多。没有功勋却封为柱国,有志向却无法实现。小心不要互相牵连,以免风波再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沉俗学:沉浸在世俗的学问中。
  • 堕严科:陷入严格的科举考试。
  • 白眼:轻视、不屑的眼神。
  • 非类:与众不同。
  • 黄泉:指死后世界。
  • 阿多:可能是指某位已故的亲人或朋友。
  • 柱国:古代官职,指国家的支柱。
  • 捽何罗:无法实现的意思。

典故解析:

  • 无勋封柱国:指没有实际功勋却被封为高官,可能暗指当时的官场不公。
  • 有志捽何罗:指有志向却无法实现,可能暗指作者自己的抱负无法达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灼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可能是他在科举考试中受挫后,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王灼经历了科举考试的失败后,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诗中表达了对世俗学问的厌倦,对科举制度的失望,以及对个人志向无法实现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世俗学问与科举考试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半生沉俗学,中路堕严科”一句,既反映了作者对世俗学问的厌倦,也揭示了科举考试的残酷。而“白眼遭非类,黄泉愧阿多”则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因与众不同而遭到的轻视,以及对已故亲人的愧疚。最后两句“无勋封柱国,有志捽何罗”和“慎勿相料理,因风又起波”则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官场不公和个人志向无法实现的无奈,以及对未来风波的担忧。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半生沉俗学,中路堕严科”:作者半生沉浸在世俗学问中,却在科举考试中受挫,表达了对世俗学问的厌倦和对科举制度的失望。
  2. “白眼遭非类,黄泉愧阿多”:因与众不同而遭到轻视,死后也愧对已故的亲人,抒发了作者的孤独和愧疚。
  3. “无勋封柱国,有志捽何罗”:没有实际功勋却被封为高官,有志向却无法实现,表达了作者对官场不公和个人志向无法实现的无奈。
  4. “慎勿相料理,因风又起波”:小心不要互相牵连,以免风波再起,表达了对未来风波的担忧。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世俗学问与科举考试的困境,突出了作者的无奈和失望。
  • 象征:“黄泉”象征死后世界,“柱国”象征高官,增强了诗的象征意义。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半生沉俗学,中路堕严科”,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作者通过对比世俗学问与科举考试的困境,抒发了对世俗学问的厌倦,对科举制度的失望,以及对个人志向无法实现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沉俗学:象征世俗学问。
  • 严科:象征严格的科举考试。
  • 白眼:象征轻视和不屑。
  • 黄泉:象征死后世界。
  • 柱国:象征高官。
  • 捽何罗:象征无法实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眼遭非类”中的“非类”指的是什么? A. 与众不同的人 B. 已故的亲人 C. 高官 D. 科举考试 答案:A

  2. 诗中“无勋封柱国”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感慨? A. 官场不公 B. 个人志向 C. 世俗学问 D. 科举考试 答案:A

  3. 诗中“有志捽何罗”中的“捽何罗”是什么意思? A. 实现志向 B. 无法实现 C. 高官 D. 科举考试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不满。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

诗词对比:

  • 王灼的《答伯秋》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都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不满,但王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而王安石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灼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王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