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烽台》

时间: 2025-01-01 15:22:53

耆老不可问,高台荆棘间。

一时戎马散,千古暮鸦还。

事往孤鸿断,人来落照閒。

兴亡无限恨,惨淡对河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耆老不可问,高台荆棘间。
一时戎马散,千古暮鸦还。
事往孤鸿断,人来落照閒。
兴亡无限恨,惨淡对河关。

白话文翻译:

不敢向年长者询问往事,眼前高台已被荆棘所掩。
曾经的战马已散去,千古的黄昏时分,鸦鸟依旧归来。
往事如同孤鸿般断绝,来到这里的人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悠闲。
兴亡之事令人无尽恨惋,面对这一切,我只能对着河关感到惨淡无奈。

注释:

  • 耆老:年长者,老人。
  • 不可问:不能询问,指对往事无从得知。
  • 高台:指废弃的烽火台。
  • 荆棘间:荆棘丛生的地方,形容荒凉。
  • 戎马:军队,战马。
  • 千古:形容时间久远,代代相传。
  • 孤鸿:孤独的鸿雁,象征孤立无援。
  • 落照:夕阳的余晖,表示黄昏时分。
  • 兴亡:指国家或政权的兴起和灭亡。
  • 河关:边境的关口,通常指与外敌接壤的地方。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高台”和“戎马”指代古代战争与烽火的历史背景,烽火台是古代用以传递战争信息的设施,象征着国家的兴亡与战乱。孤鸿和落照则传达了孤独与时光流逝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字景深,宋代诗人,尤以其古诗著称。他的作品多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风格沉郁,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废烽台》创作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废弃烽火台的描写,反思历史的兴亡,感慨人事的无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诗歌鉴赏:

《废烽台》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人通过对高台的描写,引发对往事的追忆。诗的开篇用“耆老不可问”点出对历史的无知和无奈,接着以“高台荆棘间”描绘出一幅荒凉的图景,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悲凉。

“一时戎马散,千古暮鸦还”一句,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繁华变成了如今的凋零,昔日的战士已不复存在,只剩下黄昏时分的归鸦,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接下来的“事往孤鸿断,人来落照闲”则更进一步揭示了历史的断裂与孤独,孤鸿断绝的意象让人感到深深的惆怅,而落日余晖中的悠闲则是对现实的无奈与麻木。

最后一句“兴亡无限恨,惨淡对河关”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兴亡的无尽恨意与面对边关的惨淡无奈,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痛心与对现实的无奈,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耆老不可问:表达对历史的渴望与无奈,无法向老人询问往事。
  2. 高台荆棘间:高台被荆棘覆盖,象征历史遗迹的荒凉。
  3. 一时戎马散:曾经的战争已经结束,士兵们已散去。
  4. 千古暮鸦还:历史悠久,黄昏时的归鸦象征时光的流逝。
  5. 事往孤鸿断:往事如孤鸿般断绝,象征孤独与失落。
  6. 人来落照闲:人们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闲适,反映对现实的麻木。
  7. 兴亡无限恨:对国家兴亡的无限感慨与恨意。
  8. 惨淡对河关:对未来的无奈与悲惨,感叹历史的悲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的断绝比作孤鸿,突显孤独感。
  • 拟人:落照中的“闲”让自然景象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全诗用词工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该诗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沧桑,通过对废弃烽火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深刻揭示了兴亡之恨与人事的短暂。

意象分析:

  • 高台:象征历史的遗迹,见证了过去的辉煌与沧桑。
  • 荆棘:代表着荒凉与被遗忘的历史。
  • 孤鸿:象征孤独与断裂的历史。
  • 落照:夕阳的意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河关:边境关口,象征着民族的命运与历史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耆老不可问”的意思是? A. 不敢向老人询问
    B. 向老人询问往事
    C. 老人已不在

  2. “高台荆棘间”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繁华的城市
    B. 荒凉的废墟
    C. 美丽的花园

  3. “兴亡无限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幸福
    B. 无奈与遗憾
    C. 忘却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无奈与伤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
  • 《将进酒》(李白)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慨,通过豪放的情感表达与韩维的沉郁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相关的历史文献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