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咏秋阴,兼寄瞿禅北京》
时间: 2025-01-04 07:39: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字令·咏秋阴,兼寄瞿禅北京
作者: 梅冷生
秋光今日,有轻阴薄雾,利供趋走。
我叹尸居龙不见,常使群阴聚首。
经眼萸囊,延龄菊酒,都是陈刍狗。
颓然风物,心魂还耐相守。
堪笑岁月如流,枯禅槁木,恰称新来瘦。
北地初寒羁旅客,帘幕平安消受。
谢遣薄荷,包容花竹,且待葭灰后。
推排休问,几回尘世开口。
白话文翻译
今天的秋光,薄雾轻轻笼罩,正好适合外出游玩。
我叹息如今已是尸居龙见不到,常常使得阴云聚集一处。
眼中经常看到萸囊,喝着延龄菊酒,这些不过是陈年旧物。
颓废的风景,心灵却依然甘愿守候。
可笑岁月如流水,干枯的禅木,正好形容我如今的瘦弱。
北国初寒,身为旅客,安闲地享受着窗帘后的宁静。
谢绝了薄荷的清香,包容了花竹的芬芳,且待芦苇灰色的时节。
推开窗户不必问了,多少次在人世间开口。
注释
- 尸居龙不见: 形容人已死去而未能显现,表现对往事的怀念与无奈。
- 萸囊: 一种用来收集萸果的袋子,象征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延龄菊酒: 代表长寿的美好愿望,常用菊花酿造的酒。
- 薄荷: 清凉的植物,象征清新与生机。
- 葭灰: 芦苇枯黄的颜色,象征秋天的萧条和时光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冷生,近代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尤其对生命流逝和时光变迁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季,诗人以秋天的萧瑟景象为背景,表达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脆弱的思考,同时寄托对友人的问候与思念。诗中提及的“瞿禅”可能是指与诗人有交情的僧人,通过诗歌传达情感。
诗歌鉴赏
梅冷生在《百字令·咏秋阴》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气息,通过轻薄的雾霭和初寒的气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诗人用“轻阴薄雾”来形容秋光,既表现了秋天的柔和,又暗示了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我叹尸居龙不见”,则直接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经眼萸囊,延龄菊酒”,不仅是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同时也是对现状的反思,表现了对陈旧事物的不满与对新生事物的渴望。“颓然风物,心魂还耐相守”,在颓废的外界环境中,诗人依然选择坚持内心的守望,展示出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对生活的执着。
整首诗在描绘秋天的同时,透过自然景物的变迁,引发了对生命、时间及友谊的深刻思考。通过平静而又细腻的笔触,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光今日,有轻阴薄雾,利供趋走。
描绘秋天的光景,轻薄的雾气适合出门游玩,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
我叹尸居龙不见,常使群阴聚首。
诗人感叹自己如同尸体般无生气,阴云常常聚集,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经眼萸囊,延龄菊酒,都是陈刍狗。
萸囊与菊酒象征着美好,却被诗人称作“陈刍狗”,表达了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消逝感到失望。 -
颓然风物,心魂还耐相守。
外在的风景虽已颓废,但内心仍愿意守候,表现出一种坚韧的精神。 -
堪笑岁月如流,枯禅槁木,恰称新来瘦。
诗人感叹岁月流逝,自己如同枯木般瘦弱,体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切感悟。 -
北地初寒羁旅客,帘幕平安消受。
描述北方初寒的情景,作为旅客却能在安静的环境中享受宁静。 -
谢遣薄荷,包容花竹,且待葭灰后。
拒绝薄荷的清香,包容花竹的芬芳,期待来临的秋冬,反映出对季节变化的淡然。 -
推排休问,几回尘世开口。
无需再问尘世的纷扰,诗人选择沉默,表现出对世俗的无奈与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 “尸居龙不见”用比喻手法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对仗: 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岁月如流”把岁月拟人化,强调了时间的无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时间流逝与生命的脆弱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同时,诗人在对自然的描绘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内心的坚韧,体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的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光: 象征着生命的渐行渐远,反映时间的无情。
- 轻阴薄雾: 代表着柔和与宁静,同时也暗示生命的脆弱。
- 萸囊与菊酒: 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长寿的祝愿。
- 枯禅槁木: 代表着生命的枯竭与时间的流逝。
- 薄荷与花竹: 反映出生活的清新与芬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尸居龙不见”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往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盼
C. 对生命的赞美
D. 对自然的描绘 -
填空题: “北地初寒羁旅客,帘幕平安_____”。
答案: 消受 -
判断题: 诗中“颓然风物”表现了诗人对外界的积极态度。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 A
- 消受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描绘秋天景色与人生感悟。
- 《菊花》 by 陶渊明: 表达了对生活的淡然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梅冷生 vs. 李白: 梅冷生在描绘秋天的细腻中体现出忧伤,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豪放与洒脱。两者虽然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前者偏向内省,后者则倾向外放。
参考资料
- 《古诗鉴赏辞典》:提供古诗的鉴赏与解读。
- 《中国诗词史》:详尽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与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