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奉怀云裳姨母》
时间: 2025-01-19 13:46: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字令 奉怀云裳姨母 作者: 袁绶 〔清代〕
湘帘卷处,怪新凉如许,作成秋意。飒飒西风吹落叶,又听乱蛩吟砌。满院砧声,半窗月影,好伴人无寐。定知今夕,鳞鸿一样难寄。转忆旧日游踪,近来情绪,领略凄凉味。篆字香销罗袂薄,懒向玉栏闲倚。盼断花冠,剔残金穗,没个商量地。幽阶伫立,碧云迥望千里。
白话文翻译:
在湘帘卷起的地方,感到了这新凉的天气,仿佛已经变成了秋天的气息。西风萧瑟,吹落了树叶,还能听到虫鸣在台阶上乱响。院子里传来砧声,窗前的月影,陪伴着我无法入睡。今夜的鸿雁,想寄信却难以找到。回忆起往日的游踪,近来的心情,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凄凉的味道。香烟消散,罗衣轻薄,我懒得倚靠在玉栏杆上。盼望着花冠凋谢,剔除残余的金穗,真是无从商量的事情。幽静的阶梯上伫立,碧蓝的云彩遥望千里。
注释:
- 湘帘:指湘江的帘子,象征着江南的水乡风情。
- 飒飒:形容风声急促,给人一种凉意。
- 砧声:砧板上的声音,指的是打衣物的声音,常用于表现乡村的生活气息。
- 鳞鸿:指鸿雁,象征着往来书信,表达思念之情。
- 篆字:指古代的文字,诗中用以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绶,清代诗人,字子愚,号青田,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风格婉约而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袁绶对姨母的怀念之际,反映了诗人在秋季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感受,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百字令》以清丽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思念之情。开篇的“湘帘卷处,怪新凉如许,作成秋意”便引入了一个充满秋意的场景,湘帘的卷起似乎预示着季节的更替,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凉意,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接下来的“飒飒西风吹落叶,又听乱蛩吟砌”,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进一步增强了秋天的气息和孤独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将作者的情感层层递进。从“满院砧声,半窗月影”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无眠的孤独,而“定知今夕,鳞鸿一样难寄”则表明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最后的“幽阶伫立,碧云迥望千里”则显示了诗人心中那份渴望与期待,尽管面临着凄凉与孤独,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湘帘卷处:描绘了一个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场景。
- 怪新凉如许,作成秋意:新凉的感觉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来临。
- 飒飒西风吹落叶:风声和落叶的意象,增添了秋天的萧条感。
- 又听乱蛩吟砌:虫鸣声的出现,强调了夜晚的孤寂。
- 满院砧声,半窗月影:生活的声音与月光的映照,形成一种静谧的美感。
- 定知今夕,鳞鸿一样难寄:鸿雁难寄,暗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转忆旧日游踪:回忆起过去的快乐时光。
- 近来情绪,领略凄凉味:最近的心情充满了凄凉感。
- 篆字香销罗袂薄:香烟消散,罗衣轻薄,展示了诗人的孤独。
- 盼断花冠:对美好事物的失去感到惋惜。
- 幽阶伫立,碧云迥望千里:最后的意象,虽然孤独,却依然向往远方。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鳞鸿”比喻鸿雁,表现思念。
- 拟人:西风与虫鸣,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中各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和秋天特有的凄凉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帘:象征江南的水乡风情,唤起思乡之情。
- 西风:象征秋天的到来,带来萧瑟与冷清。
- 月影:象征孤独与寂寞,陪伴诗人的夜晚。
- 鸿雁:象征书信与思念,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 碧云:象征希望与未来,尽管身处孤独,依然向往远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湘帘”象征什么?
- A. 北国风光
- B. 江南水乡
- C. 沙漠风情
-
诗人对“鳞鸿”的描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喜
- B. 思念
- C. 失落
-
诗中“幽阶伫立”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 A. 热闹的集市
- B. 孤独的夜晚
- C. 春天的花园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袁绶的《百字令》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但袁绶更多的是通过自然景象来传达情感,而李清照则多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袁绶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