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贺阮亭三十》
时间: 2025-01-07 22:48:52意思解释
贺新郎 贺阮亭三十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牛马江东走。陪满座邹枚上客,为君称寿。
七叶貂蝉连凤阙,坐拥银筝翠袖。
又兄弟才雄八斗。三十王郎年正少,
拾黄金铸印双悬肘。此意气,古无有。
淡黄十里隋堤柳。更多少竹西歌吹,
樊川诗酒。满目关山原不恶,
只是繁华非旧。算惟有文章不朽。
簌簌珠帘人不捲,看使君灯火春城口。
依稀羡,欧阳守。
白话文翻译
在江东,牛马奔走。今天的宴会上,满座的宾客为你祝寿。
七叶貂蝉的美丽与凤阙的华贵相连,坐在这里的你,手握银筝,身着翠袖。
你的兄弟中,才华横溢,八斗之才;而你三十岁,正是年华正盛。
捡起黄金,铸造印章双悬在手肘上。这样的气概,历史上没有过。
淡淡的黄柳,十里隋堤。更多的竹林里,西风里传来歌声,
樊川的诗酒,尽收眼底,关山虽美,却不觉得厌恶,
只是这繁华不是往昔的繁华。
唯有你的文章才能流传千古。
珠帘轻轻摇曳,没人来卷起,看你灯火阑珊的春城门口。
似乎让我羡慕,欧阳修的生活。
注释
字词注释
- 牛马江东走:形容江东的繁忙与生机。
- 邹枚:指的是当时的文人或友人,可能是指交际应酬。
- 貂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象征美丽。
- 凤阙:宫殿的高贵象征。
- 八斗:形容才华出众,典出“八斗之才”。
- 黄金铸印:象征权势和地位。
典故解析
- 欧阳守:欧阳修,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表达对其的羡慕与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擅长词作和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尤其以情感细腻和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阮亭的三十寿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及对往昔繁华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风尚与人际关系。
诗歌鉴赏
《贺新郎 贺阮亭三十》是一首充满了生活气息与人情味的寿宴祝词。整首词通过对阮亭三十岁寿辰的祝贺,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感慨。开头的“牛马江东走”生动描绘了江东的繁荣景象,紧接着带出了祝寿的主题,令人感受到一种喜庆的氛围。
诗中提到的“七叶貂蝉连凤阙”,不仅体现了阮亭的美丽与气质,也暗示了他在文人圈中的地位。接着提到的“兄弟才雄八斗”则是对阮亭才华的高度认可,进一步增强了整个祝寿场合的氛围。
而“淡黄十里隋堤柳”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尽管“满目关山原不恶”,却也流露出对往昔繁华的感慨,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珍惜。最后提到的“唯有文章不朽”,则是对友人智慧与才华的肯定,显现出一种对文人的尊重与推崇。整首诗曲调流畅,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清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牛马江东走:描绘江东的繁忙景象,暗示生活的生机与活力。
- 陪满座邹枚上客,为君称寿:引入祝寿的主题,表达对阮亭的祝福。
- 七叶貂蝉连凤阙:运用比喻,形容阮亭的美丽与高贵。
- 又兄弟才雄八斗:夸赞阮亭的才华,体现出人际关系的亲密。
- 三十王郎年正少:强调三十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 拾黄金铸印双悬肘:象征地位和权势,表现出阮亭的成就。
- 此意气,古无有:表现出极大的自信与气概。
- 淡黄十里隋堤柳:描绘春天的美景,显示生机。
- 更多少竹西歌吹:引入音乐,营造氛围。
- 樊川诗酒:提及诗酒,表现文人生活的雅致。
- 满目关山原不恶: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但也有些许失落。
- 只是繁华非旧:感叹繁华已不如往昔。
- 算惟有文章不朽:强调文化和才华的永恒。
- 簌簌珠帘人不捲:描绘场景的细腻,增添生活气息。
- 看使君灯火春城口:展现城市的繁华与温暖的灯光。
- 依稀羡,欧阳守:表达对欧阳修的羡慕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七叶貂蝉”,形象生动。
- 对仗:如“银筝翠袖”,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祝福,更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文化的珍视,展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牛马:象征生机与活力。
- 貂蝉:美丽与智慧的象征。
- 黄金:成就与地位的象征。
- 柳:春天的象征,生命的延续。
- 诗酒:文人生活的象征,文化的追求。
文化内涵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的描绘,反映了清代士人对生活、友情和文化的重视,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七叶貂蝉”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美丽
C. 权力 -
诗中的“兄弟才雄八斗”是对谁的赞美? A. 欧阳修
B. 阮亭
C. 陈维崧 -
“满目关山原不恶”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自然的厌恶
B. 对繁华的渴望
C. 对自然的欣赏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将进酒》:同样强调了对人生的热爱与对酒的推崇,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月夜忆舍弟》:展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贺新郎》中对朋友的祝福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陈维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