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节近清明,一池春绿蛙催雨。凭阑无绪,目送年芳去。拟剪湘天,不供笺愁句。相思苦。花无重数。红认斜阳暮。
白话文翻译:
临近清明时节,池塘里的春水绿意盎然,青蛙声声催促着雨来。倚靠栏杆,心中无所依恋,只能目送青春年华的流逝。想要写下湘江的美景,却无从在纸上书写我的愁绪。相思的苦楚,难以言表。花儿虽多,却没有一朵能与那斜阳下的红花相媲美。
注释:
- 节近清明:指的是清明节前的时节,通常是在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新绿。
- 一池春绿:形容春天的池水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 凭阑无绪:倚靠栏杆,心中没有思绪,表明一种无聊和失落的心情。
- 目送年芳去:看着美好的青春年华流逝,表达惋惜和忧伤。
- 拟剪湘天:想要将湘江的美景裁剪下来,形象地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不供笺愁句:不知如何在纸上写下心中的愁苦,表现出无奈。
- 相思苦:相思之苦,表达思念之情的痛苦。
- 花无重数:花虽然很多,但没有一朵能与心中所念的比拟。
- 红认斜阳暮:红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动人,暗指美好事物的短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厉鹗,清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蕴含丰富的自然意象和人生哲理,深受文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首诗作于清明时节,正值春末夏初之际,诗人在此时节感受到青春流逝的无奈与相思之苦,情感真挚,蕴含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 次韵答紫山见寄》通过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开篇即以“节近清明”引入,营造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池塘中的绿意与青蛙的叫声令诗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然而,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的情绪逐渐转向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尤其是“目送年芳去”一句,深刻地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诗人本想借助湘江的美景来抒发内心的愁苦,但却发现“无绪”难以表达,显示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感。相思之苦在诗中不断涌现,花虽繁多,却无一可与之相提并论,彰显出诗人心中那种无法言说的情感。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春天的景色与花卉的对比,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与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失去的深切感受。诗歌在语言上清新而含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节近清明:设定时间背景,暗示春天即将过去。
- 一池春绿蛙催雨: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青蛙的叫声像是在催促雨水,象征着自然的生生不息。
- 凭阑无绪:表现诗人在美景中却感到孤独与无聊,心情低落。
- 目送年芳去:感叹青春流逝,时光不可逆转。
- 拟剪湘天,不供笺愁句:想要记录美好,但无奈无法表达心中愁苦。
- 相思苦:直接表达了思念之苦。
- 花无重数:尽管花儿繁多,仍然觉得缺少令人心动的那一朵。
- 红认斜阳暮:夕阳下的红花显得格外迷人,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与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明时节与春绿景象进行描绘,形象生动。
- 对仗:如“凭阑无绪,目送年芳去”,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青蛙声声催雨,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流逝的惋惜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之情。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强调了时光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明: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春绿:代表着生命力与活力。
- 青蛙:自然的声音,催促着时光流逝。
- 花:象征着美好、爱情与青春。
- 斜阳:代表着日落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明”节指的是哪个季节的节日?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目送年芳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惋惜
- C. 愤怒
- D. 无所谓
-
“花无重数”所表达的意思是:
- A. 花非常少
- B. 花很多,但无一能与之相比
- C. 花全都凋谢
- D. 花开如潮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抒发了对青春与美好时光的怀念。
-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了对过往爱情的追忆与感伤。
诗词对比:
- 厉鹗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厉鹗更侧重于自然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而李清照则更强调爱情的细腻与深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对厉鹗及其作品的详细介绍。
- 《古典诗词鉴赏》:有关古典诗词的分析与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