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起偶成 张耒 〔宋代〕
枕席清如水,萧然一老僧。 鸡声消壁月,晓日失窗灯。 山叶寒逾响,江云薄易凝。 老僧曾教我,任运且腾腾。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翻译: 床上的枕席清凉如水,我就像一个寂静的老僧。鸡鸣声消散了墙上的月光,黎明的太阳让窗边的灯火黯然失色。山中的叶子在寒冷中更加响亮,江上的云彩薄而易于凝结。老僧曾经教导我,顺应自然,悠然自得。
注释:
字词注释:
- 枕席:指床上的枕和席。
- 萧然:形容寂静、冷清。
- 壁月:墙上的月光。
- 晓日:黎明的太阳。
- 山叶:山中的树叶。
- 江云:江上的云彩。
- 任运:顺应自然,不强求。
- 腾腾:形容悠闲自在的样子。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显使用典故,但“老僧曾教我”可能暗示了一种禅宗的修行态度,即顺应自然,不执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此诗可能是在一个清晨,作者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和自己的心境,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作者顺应自然、悠然自得的心境。可能是作者在某个清晨醒来,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宁静,从而有感而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的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超脱。首句“枕席清如水”即以清凉的枕席比喻清晨的宁静,而“萧然一老僧”则进一步以老僧的形象自喻,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境。中间两句通过对鸡声、壁月、晓日、窗灯的描绘,巧妙地转换了时间和空间,营造出一种从夜晚到黎明的过渡感。最后两句“山叶寒逾响,江云薄易凝”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进一步强化了清晨的宁静和作者的心境。结尾的“老僧曾教我,任运且腾腾”则是对全诗主题的总结,表达了作者顺应自然、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枕席清如水,萧然一老僧。”:首句以清凉的枕席比喻清晨的宁静,而“萧然一老僧”则以老僧的形象自喻,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境。
- “鸡声消壁月,晓日失窗灯。”:通过对鸡声、壁月、晓日、窗灯的描绘,巧妙地转换了时间和空间,营造出一种从夜晚到黎明的过渡感。
- “山叶寒逾响,江云薄易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进一步强化了清晨的宁静和作者的心境。
- “老僧曾教我,任运且腾腾。”:结尾总结了全诗主题,表达了作者顺应自然、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枕席清如水”,将枕席的清凉比作水,形象生动。
- 拟人:如“鸡声消壁月”,将鸡声拟人化,好像它能消散壁上的月光。
- 对仗:如“山叶寒逾响,江云薄易凝”,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顺应自然、悠然自得。通过对清晨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枕席:清凉如水,象征清晨的宁静。
- 老僧:象征超然物外的心境。
- 鸡声:象征夜晚的结束。
- 壁月:象征夜晚的宁静。
- 晓日:象征黎明的到来。
- 窗灯:象征夜晚的温暖。
- 山叶:象征自然的响动。
- 江云:象征自然的变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枕席清如水”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A
-
诗中的“老僧曾教我,任运且腾腾”表达了作者的什么生活态度? A. 积极进取 B. 顺应自然 C. 消极逃避 答案:B
-
诗中的“鸡声消壁月”描绘了什么时间的变化? A. 从白天到夜晚 B. 从夜晚到黎明 C. 从黎明到白天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表达了顺应自然、超然物外的心境。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早起偶成》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但张耒的诗更注重清晨的宁静和超然物外的心境,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山居的宁静和淡泊。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