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
时间: 2025-01-01 10:11: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地动 曾巩 〔宋代〕
吾闻元气判为二,升降相辅非相伤。 今者无端越疆畔,阴气焰焰侵于阳。 阳收刚明避其势,阴负捷胜尤倡佯。 地乘是气亢于下,震荡裂拆乖其常。 齐秦晋代及荆楚,千百其堵崩连墙。 隆丘桀屋不自定,翩若猛吹摇旌幢。 生民汹汹避无所,如寄厥命于湖江。 有声四出嘻可怕,谁击万鼓何雷硠。 阴为气静乃如此,天意昧密宁能详。 或云蛮夷尚侵轶,已事岂必垂灾祥。 意者邪臣有专恣,气象翕翕难为富。 据经若此非臆决,皎如秋日浮清霜。 祖宗威灵陛下圣,安得直语闻明堂。 朝廷肃穆法度治,岂用懔懔忧胡羌。
白话文翻译:
我听说天地间的元气分为阴阳二气,它们相互辅助而非相互伤害。 现在不知为何,阴气越界侵袭,阳刚之气受到压制。 阳气虽然刚强明亮,却不得不避开阴气的势头,阴气则乘胜追击,更加嚣张。 地下的气因此变得异常亢奋,导致地震,破坏了正常的秩序。 齐、秦、晋、代以及荆楚等地,无数的房屋倒塌,如同连绵的墙垣崩塌。 高耸的丘陵和坚固的房屋也摇摇欲坠,仿佛被猛烈的风吹动。 人们惊慌失措,无处可逃,生命如同寄托在湖江之上。 四面八方传来可怕的声音,如同万鼓齐鸣,雷声隆隆。 阴气如此静谧,天意难测,谁能详细解释这一切? 有人说这是蛮夷的侵扰,但历史事件未必都预示着灾难。 或许是因为邪恶的臣子专权,导致气象混乱,难以安定。 根据经典记载,这种情况并非无端猜测,如同秋日的清霜,清晰可见。 祖宗的威灵和陛下的圣明,怎能直接说出这些话来呢? 朝廷肃穆,法度严明,何必忧虑外族的侵扰。
注释:
字词注释:
- 元气:指天地间的原始生命力。
- 判为二:分为阴阳二气。
- 越疆畔:越界,指阴气侵入阳气的领域。
- 阴气焰焰:形容阴气旺盛。
- 阳收刚明:阳气虽然刚强明亮。
- 阴负捷胜:阴气乘胜追击。
- 亢于下:在地下的气变得异常亢奋。
- 震荡裂拆:地震造成的破坏。
- 乖其常:违背了正常的秩序。
- 隆丘桀屋:高耸的丘陵和坚固的房屋。
- 翩若猛吹:形容房屋摇摇欲坠,如同被猛烈的风吹动。
- 生民汹汹:人们惊慌失措。
- 如寄厥命:生命如同寄托。
- 有声四出:四面八方传来声音。
- 雷硠:雷声隆隆。
- 天意昧密:天意难测。
- 蛮夷尚侵轶:指外族的侵扰。
- 邪臣有专恣:邪恶的臣子专权。
- 气象翕翕:气象混乱。
- 据经若此:根据经典记载。
- 皎如秋日:如同秋日的清霜,清晰可见。
- 祖宗威灵:祖宗的威灵。
- 陛下圣:陛下的圣明。
- 明堂:朝廷。
- 朝廷肃穆:朝廷肃穆。
- 法度治:法度严明。
- 懔懔忧胡羌:忧虑外族的侵扰。
典故解析:
- 元气判为二:源自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地间的元气分为阴阳二气,它们相互作用,维持宇宙的平衡。
- 越疆畔:比喻阴气侵入阳气的领域,破坏了原有的平衡。
- 阴气焰焰:形容阴气旺盛,可能暗指某种不祥的力量或事件。
- 阳收刚明:阳气虽然刚强明亮,却不得不避开阴气的势头,可能暗指正义力量在某种压力下退缩。
- 阴负捷胜:阴气乘胜追击,可能暗指邪恶势力在某种情况下得势。
- 地乘是气亢于下:地下的气变得异常亢奋,导致地震,可能暗指自然灾害的发生。
- 隆丘桀屋:高耸的丘陵和坚固的房屋,可能暗指人类建造的坚固结构在自然灾害面前也显得脆弱。
- 生民汹汹:人们惊慌失措,可能暗指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无助和恐慌。
- 如寄厥命:生命如同寄托,可能暗指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生命脆弱。
- 有声四出:四面八方传来声音,可能暗指灾难发生时的各种声音。
- 雷硠:雷声隆隆,可能暗指灾难发生时的巨大声响。
- 天意昧密:天意难测,可能暗指人们对灾难原因的困惑和无法理解。
- 蛮夷尚侵轶:指外族的侵扰,可能暗指外部势力的威胁。
- 邪臣有专恣:邪恶的臣子专权,可能暗指内部腐败和权力滥用。
- 气象翕翕:气象混乱,可能暗指社会秩序的混乱。
- 据经若此:根据经典记载,可能暗指对灾难的解释有经典依据。
- 皎如秋日:如同秋日的清霜,清晰可见,可能暗指对灾难的解释清晰可见。
- 祖宗威灵:祖宗的威灵,可能暗指对祖宗的尊敬和信仰。
- 陛下圣:陛下的圣明,可能暗指对皇帝的尊敬和信任。
- 明堂:朝廷,可能暗指朝廷的权威和决策。
- 朝廷肃穆:朝廷肃穆,可能暗指朝廷的严肃和庄重。
- 法度治:法度严明,可能暗指朝廷的法律和秩序。
- 懔懔忧胡羌:忧虑外族的侵扰,可能暗指对外部威胁的担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号南丰先生,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曾巩在政治上也有所建树,曾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是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地动》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诗中描述了一次地震的情景,通过对地震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不安。曾巩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忧虑,以及对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地震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和人们的恐慌。诗中,曾巩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阴气焰焰侵于阳”、“地乘是气亢于下”等,生动地描绘了地震的恐怖景象。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关切,如“祖宗威灵陛下圣”、“朝廷肃穆法度治”等句,表达了对朝廷的信任和对社会稳定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闻元气判为二,升降相辅非相伤。
- 诗人听说天地间的元气分为阴阳二气,它们相互辅助而非相互伤害。
- 今者无端越疆畔,阴气焰焰侵于阳。
- 现在不知为何,阴气越界侵袭,阳刚之气受到压制。
- 阳收刚明避其势,阴负捷胜尤倡佯。
- 阳气虽然刚强明亮,却不得不避开阴气的势头,阴气则乘胜追击,更加嚣张。
- 地乘是气亢于下,震荡裂拆乖其常。
- 地下的气因此变得异常亢奋,导致地震,破坏了正常的秩序。
- 齐秦晋代及荆楚,千百其堵崩连墙。
- 齐、秦、晋、代以及荆楚等地,无数的房屋倒塌,如同连绵的墙垣崩塌。
- 隆丘桀屋不自定,翩若猛吹摇旌幢。
- 高耸的丘陵和坚固的房屋也摇摇欲坠,仿佛被猛烈的风吹动。
- 生民汹汹避无所,如寄厥命于湖江。
- 人们惊慌失措,无处可逃,生命如同寄托在湖江之上。
- 有声四出嘻可怕,谁击万鼓何雷硠。
- 四面八方传来可怕的声音,如同万鼓齐鸣,雷声隆隆。
- 阴为气静乃如此,天意昧密宁能详。
- 阴气如此静谧,天意难测,谁能详细解释这一切?
- 或云蛮夷尚侵轶,已事岂必垂灾祥。
- 有人说这是蛮夷的侵扰,但历史事件未必都预示着灾难。
- 意者邪臣有专恣,气象翕翕难为富。
- 或许是因为邪恶的臣子专权,导致气象混乱,难以安定。
- 据经若此非臆决,皎如秋日浮清霜。
- 根据经典记载,这种情况并非无端猜测,如同秋日的清霜,清晰可见。
- 祖宗威灵陛下圣,安得直语闻明堂。
- 祖宗的威灵和陛下的圣明,怎能直接说出这些话来呢?
- 朝廷肃穆法度治,岂用懔懔忧胡羌。
- 朝廷肃穆,法度严明,何必忧虑外族的侵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阴气焰焰侵于阳”、“地乘是气亢于下”等,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地震的景象。
- 拟人:如“阳收刚明避其势”、“阴负捷胜尤倡佯”等,将阴阳二气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行为和情感。
- 对仗:如“齐秦晋代及荆楚”、“隆丘桀屋不自定”等,通过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地震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不安。诗中,曾巩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忧虑,以及对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期望。通过对比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诗人暗示了社会秩序的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对朝廷的信任和对社会稳定的期望。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阴气、阳气、地震、房屋倒塌、人们惊慌、声音可怕、天意难测、外族侵扰、邪臣专权、朝廷肃穆。
- 详细解释:阴气和阳气分别代表了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对立力量,地震和房屋倒塌象征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人们惊慌和声音可怕反映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无助和恐慌,天意难测和外族侵扰暗示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邪臣专权和朝廷肃穆则体现了对政治秩序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元气”是指什么? A. 天地间的原始生命力 B. 人类的元气 C. 自然界的元气 D. 阴阳二气
-
诗中描述的地震造成了哪些破坏? A. 房屋倒塌 B. 山丘崩塌 C. 人们惊慌失措 D. 以上都是
-
诗中提到的“阴气焰焰侵于阳”是什么意思? A. 阴气旺盛,侵袭阳气 B. 阳气旺盛,侵袭阴气 C. 阴阳二气相互平衡 D. 阴阳二气相互伤害
-
诗中提到的“祖宗威灵陛下圣”表达了什么? A. 对祖宗的尊敬 B. 对皇帝的信任 C. 对朝廷的期望 D. 以上都是
答案:
- D. 阴阳二气
- D. 以上都是
- A. 阴气旺盛,侵袭阳气
- D. 以上都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们的苦难。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诗词对比:
- 曾巩的《地动》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不安,但《地动》更侧重于自然灾害的描写,而《春望》则更侧重于战乱时期的苦难。
- 曾巩的《地动》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社会秩序的关注,但《地动》更侧重于对自然灾害的忧虑,而《泊船瓜洲》则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宋诗选注》
- 《曾巩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