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登多景楼)》
时间: 2025-01-19 15:52: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祝英台近(登多景楼)
作者:岳珂 〔宋代〕
瓮城高,盘径近。
十里笋舆稳。
欲驾还休,风雨苦无准。
古来多少英雄,平沙遗恨。
又总被长江流尽。
倩谁问。
因甚衣带中分,吾家自畦畛。
落日潮头,慢写属镂愤。
断肠烟树扬州,兴亡休论。
正愁尽河山双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登上多景楼的感受,首先提到高耸的瓮城和曲折的道路,十里的竹筏稳稳地行驶。想要启程却又停下来,风雨无常,让人心中迷惘。历代英雄留下的遗憾,像平沙一样无尽无休,最终都被长江水冲刷得无影无踪。谁能问我这些呢?为何我家门前的田畦如此分隔?落日照在潮头,慢慢写下心中的愤慨。扬州的烟树让人断肠,兴亡已不再讨论。如今只愁这河山的美好与我两鬓的白发。
注释:
字词注释:
- 瓮城:指城池高耸如瓮的城墙。
- 笋舆:竹筏,形象地描绘了水上交通工具。
- 平沙遗恨:指英雄们的遗憾,如同平沙上的脚印,随风而逝。
- 衣带中分:比喻家庭的分离或隔阂。
- 镂愤:用刻刀刻出内心的愤懑情感。
典故解析:
- 长江流尽:历史上许多英雄的事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长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断肠烟树:扬州的烟树代表着美好而又令人伤感的回忆,表达对故土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常以景抒情,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作者在某次出游时,登上多景楼所写,描绘了他对历史的感慨、对英雄的追忆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瓮城高,盘径近”开篇,展示了登高望远的壮观景象。同时,诗人又借助“十里笋舆稳”描绘水上交通的宁静与稳重,形成了对比。接着,诗人感叹古代英雄的遗憾,以“平沙遗恨”引出历史的无情,长江水将那些英雄的事迹冲洗得无影无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诗中提到的“衣带中分”及“吾家自畦畛”,则表现了对家庭和故土的思念,这种情感在“落日潮头,慢写属镂愤”中愈加深刻。最后以“正愁尽河山双鬓”收尾,既是对美好河山的无奈感叹,也是对自己年华渐逝的忧愁,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邃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瓮城高,盘径近:从高处俯瞰,城市的曲径近在眼前。
- 十里笋舆稳:描绘水面上稳稳行驶的竹筏,表达安宁。
- 欲驾还休,风雨苦无准:想要启程却因风雨的不确定性而停下。
- 古来多少英雄,平沙遗恨:感叹历史上许多英雄的事迹终成遗憾。
- 倩谁问:对这些遗憾无人问津,感到孤独。
- 因甚衣带中分:家庭间的隔阂与分离。
- 吾家自畦畛:自家的田地被分隔,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
- 落日潮头,慢写属镂愤:在落日潮头,诗人慢慢地表达内心的愤懑。
- 断肠烟树扬州,兴亡休论:对故乡的烟树感伤,历史的兴亡已无意义。
- 正愁尽河山双鬓:对美丽河山的忧愁与自身年华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英雄的遗憾比作“平沙”,增强了情感的普遍性。
- 对仗:如“欲驾还休,风雨苦无准”,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长江”以情感,象征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对历史、家庭与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英雄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忧愁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瓮城:象征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高耸。
- 长江:象征时间流逝与历史的无情。
- 落日: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好的回忆。
- 烟树:象征故乡的美丽与思念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里笋舆”指的是什么? A. 船只
B. 竹筏
C. 渔船
D. 木筏 -
“平沙遗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失落
C. 忧愁
D. 愤怒 -
诗的结尾提到的“河山双鬓”是指什么? A. 祖国的美好
B. 自身的白发
C. 英雄的事迹
D. 家乡的田地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感,与岳珂的诗形成对比,杜甫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对国家的忧虑。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个人命运的感慨,和《祝英台近》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上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岳珂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