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友人下第归襄阳
失意已春残,归愁与别难。
山分关路细,江绕夜城寒。
草色连晴坂,鼍声离晓滩。
差池是秋赋,何以暂怀安。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结束,失意的心情让我归乡的愁绪和分别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山峦分割着细小的道路,江水环绕着寒冷的夜城。草色在晴朗的坡道上延绵,蛙声在黎明的滩涂上回响。如今的诗歌写作如同秋天的赋诗,心中却难以找到片刻的安宁。
注释:
- 失意:指心中失落,不如意。
- 春残:春天结束,象征着希望的逝去。
- 归愁:回家的忧愁。
- 山分关路细:山峦把道路分开,路途显得曲折狭窄。
- 江绕夜城寒:江水环绕着夜晚的城市,显得格外寒冷。
- 草色连晴坂:草的颜色在阳光下显得清新,延绵的坡道。
- 鼍声:蛙声,常用于描写夜晚的自然声响。
- 差池:指秋天的诗赋。
- 怀安:内心希望能够平静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歌多描写离别、失意等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友人下第归乡之际,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对失意的感慨,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心态与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内心的失落感。开头两句“失意已春残,归愁与别难”直接点出失意的主题,春天的结束象征着希望的消逝,归乡的愁绪与离别的悲伤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到深切的惆怅。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山水的意象强化了这种情感。“山分关路细,江绕夜城寒”中,细小的道路与寒冷的夜城隐喻了归乡路途的艰难与孤寂。接着“草色连晴坂,鼍声离晓滩”中,虽然描绘了自然的美好,却也透出一丝凄凉,蛙声在黎明时分响起,似乎在呼应诗人的内心。最后两句则将诗人的失落与诗赋的无奈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秋天的无情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失意已春残:春天的结束,象征着失意的开始。
- 归愁与别难:回家的忧愁与离别的痛苦交织。
- 山分关路细:山脉把道路分割得细小而险峻。
- 江绕夜城寒:江水环绕着寒冷的城市,营造孤寂的氛围。
- 草色连晴坂:草色在晴空下显得生机盎然,表现希望的残留。
- 鼍声离晓滩:蛙声在清晨的滩涂边回响,增添了诗的动感。
- 差池是秋赋:秋天的赋诗,暗示了创作的无奈与失落。
- 何以暂怀安:内心难以找到平静与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分关路细,江绕夜城寒”,形成对称的意象。
- 比喻:将失意与春残相联系,增加情感深度。
- 拟人:草色与蛙声似乎有情感的流露,增添了生命的气息。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失意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反映了士人心中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希望与生机,代表美好的开始。
- 山:象征障碍与艰难的旅程。
- 江:象征流逝的时间与无情。
- 草:象征生命与希望的延续。
- 鼍声:象征自然的呼唤与孤独的伴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失意已春残”的意思是?
- A. 失去希望
- B. 春天已经结束
- C. 春天来临
- D. 以上皆是
-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达归乡的愁苦?
- A. 草色
- B. 山路
- C. 江水
- D. 鼍声
答案: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送友人》——王之涣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送友人》相比,项斯的《送友人下第归襄阳》更加侧重于个人的失意与感伤,而王之涣则表现了友谊的真挚与希望。两者虽都表达了送别之情,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相关论文与研究文章
通过这篇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项斯的《送友人下第归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