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卢式》

时间: 2025-01-01 11:54:36

到处久南望,未知何日回。

寄书频到海,得梦忽闻雷。

岭日当秋暗,蛮花近腊开。

白身居瘴疠,谁不惜君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到处久南望,未知何日回。
寄书频到海,得梦忽闻雷。
岭日当秋暗,蛮花近腊开。
白身居瘴疠,谁不惜君才。

白话文翻译

到处都在遥望南方,不知何时才能回去。
我常常寄信到海边,偶尔在梦中听到雷声。
山岭的太阳在秋天显得暗淡,蛮花在腊月时节盛开。
我身处瘴气弥漫的地方,谁会珍惜你的才华呢?

注释

  • 久南望:长时间向南方眺望。
  • 未知何日回: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到故乡或与亲人团聚。
  • 寄书:指寄信,表达对远方人的思念。
  • 频到海:信件寄往海边,暗示距离遥远。
  • 得梦忽闻雷:在梦中突然听到雷声,可能暗示某种预兆或情感的波动。
  • 岭日当秋暗:山岭的阳光在秋天显得昏暗,表现出环境的萧索。
  • 蛮花:指南方的花,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 白身居瘴疠:身处瘴气严重的地方,表达身处困境的无奈。
  • 君才:指才能出众的人,表达对友人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诗歌创作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寄卢式》是在诗人身处异地时写成,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关心。在唐代,诗人常常通过寄信与朋友交流,寄托情感,反映出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视。

诗歌鉴赏

《寄卢式》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朋友才华的惋惜。开头两句“到处久南望,未知何日回”,直接点明了诗人身处他乡的孤独与无奈,恰如一只孤雁,向往归途却无从得知归期。

接下来的“寄书频到海,得梦忽闻雷”则表现出诗人通过书信与友人保持联系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某种期待与惆怅。梦中的雷声,仿佛是他对故乡的呼唤,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岭日当秋暗,蛮花近腊开”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情感。秋天的黯淡与腊月的花开形成鲜明对比,既映衬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也象征着生命的韧性与希望。

最后一句“白身居瘴疠,谁不惜君才”,则流露出对友人才华的惋惜和对自我处境的悲哀。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到处久南望:诗人四处眺望南方,表达思乡情绪。
  2. 未知何日回:对归乡的无奈与渴望。
  3. 寄书频到海:通过书信寄托思念,远隔千里。
  4. 得梦忽闻雷:梦中感知到的雷声,象征着对故乡的期待。
  5. 岭日当秋暗:自然景色的描写,映衬内心的孤寂。
  6. 蛮花近腊开:生命的坚韧与美丽,暗示希望。
  7. 白身居瘴疠:身处困境,体现无奈与悲伤。
  8. 谁不惜君才:对朋友才华的惋惜,表达对友人的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心境。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平衡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与友情展开,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及对友人才能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哀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望:象征思念和归属。
  • :暗示遥远与离别。
  • :预兆与情感波动。
  • 岭日:自然的萧索与内心的孤独。
  • 蛮花: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 瘴疠:困境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寄书频到海”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思乡
    • B. 喜悦
    • C. 绝望
    • D. 无聊
  2. “岭日当秋暗”中的“岭日”指的是什么?

    • A. 山岭的太阳
    • B. 秋天的日落
    • C. 晨曦
    • D. 夜空
  3. 诗人对“君才”的态度是?

    • A. 忽视
    • B. 珍惜
    • C. 嫉妒
    • D. 赞扬

答案

  1. A. 思乡
  2. A. 山岭的太阳
  3. B. 珍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枫桥夜泊》张继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寄卢式》:同样表达思乡情感,但前者更直接,后者更细腻。
  • 《枫桥夜泊》与《寄卢式》:都运用了自然景象来传达情感,但《枫桥夜泊》更侧重于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选注》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