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头陀寺上方》

时间: 2025-01-17 09:28:43

高步陟崔嵬,吟闲路惜回。

寺知何代有,僧见梵天来。

暮霭连沙积,馀霞遍槛开。

更期招静者,长啸上南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步陟崔嵬,吟闲路惜回。
寺知何代有,僧见梵天来。
暮霭连沙积,馀霞遍槛开。
更期招静者,长啸上南台。


白话文翻译:

我高步攀登到崔嵬的山顶,漫吟吟唱,惋惜这回头的路。
这座寺庙经历了多少个朝代,僧人似乎见到了梵天降临。
黄昏的烟霭与沙子交融,余晖洒满了栏杆。
我更期待能召唤到静谧的人,一声长啸向南台而去。


注释:

  • 高步:高高地行走,表示登高的动作。
  • 陟崔嵬:陟,登上,崔嵬,形容山势高峻。
  • 吟闲:吟诗时心情悠闲。
  • 寺知何代有:意指这座寺庙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
  • 僧见梵天来:梵天,印度教和佛教中的神,表示一种超然的状态。
  • 暮霭:傍晚的雾霭。
  • 连沙积:沙与暮霭相连,形容景色的朦胧。
  • 馀霞遍槛开:残余的晚霞洒满了栏杆。
  • 更期招静者:期待能召唤到追求宁静的人。
  • 长啸:高声呼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游头陀寺上方》写于作者游览头陀寺时,表现了对自我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在当时,山水游览和佛教文化盛行,诗人通过描写山水景色来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高步陟崔嵬”为起始,展现了诗人攀登高山的壮志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吟闲路惜回”,诗人表达了在闲适的环境中,内心对快节奏生活的惋惜和思考。诗中提到的“寺知何代有”,不仅反映了寺庙的历史悠久,还暗示了信仰的恒久性。接下来的“僧见梵天来”则是佛教文化的体现,带有一种超然的哲思。

“暮霭连沙积,馀霞遍槛开”描绘了一幅黄昏的美丽画面,沙与霞的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氛围。最后一句“更期招静者,长啸上南台”则是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渴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享受这份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山水意象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高步陟崔嵬”:描绘登高的情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
    2. “吟闲路惜回”:在闲适的环境中吟唱,表达对回归的惋惜。
    3. “寺知何代有”:对寺庙历史的思考,暗示信仰的持久。
    4. “僧见梵天来”:僧人见到的超然状态,体现佛教文化。
    5. “暮霭连沙积”:描写黄昏的景象,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6. “馀霞遍槛开”:晚霞照耀栏杆,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7. “更期招静者”:期待静谧的人,表达了诗人的理想。
    8. “长啸上南台”:高声呼喊,向往更高的境界。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夕阳的余晖比作洒满的光辉。
    • 拟人:寺庙如同有生命一般,传承历史。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渴望,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与对宁静环境的向往,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意象分析:

  • 高步:象征追求卓越与理想。
  • 寺庙:代表信仰与历史的积淀。
  • 暮霭与馀霞:象征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
  • 南台: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梵天”是指哪个宗教的神?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2. 诗人想要召唤的是什么样的人? A. 热闹的人
    B. 追求宁静的人
    C. 喜欢喧嚣的人
    D. 喜欢争斗的人

  3. “高步陟崔嵬”中,“陟”字的意思是什么? A. 下降
    B. 登上
    C. 休息
    D. 攀爬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游头陀寺上方》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描绘自然景色和追求宁静的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两首诗都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秋天的意境,而项斯的诗则倾向于黄昏的宁静。


参考资料: -《唐诗三百首》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