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动叶复惊神,声声断续匀。
坐来同听者,俱是未归人。
一棹三湘浪,单车二蜀尘。
伤秋各有日,千可念因循。
白话文翻译:
秋风吹动树叶,让人心神不宁,蝉声断断续续而清晰。
坐在这里一起倾听的人,都是归期未定的游子。
一只小船在三湘水面上荡漾,单车行驶在二蜀的尘土中。
对这个秋天的伤感,各有各的日子,千般思念都在于此。
注释:
- 动叶:树叶被风吹动,给人带来心神不宁的感觉。
- 同听者:指与作者一同聆听蝉鸣的人。
- 三湘:指湘江流域,象征着江南水乡。
- 二蜀:指四川,蜀地。
- 伤秋:对秋天的伤感情绪。
- 因循:因缘而随,泛指因往事而沉浸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而著称,作品多反映游子思乡、离别愁绪等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秋季某个时节写成,恰逢蝉鸣之时,时令的变化引起了诗人对游子身世的思考,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闻蝉》一诗以蝉声为引子,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游子情怀的共鸣。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与人心的孤寂。开头两句“动叶复惊神,声声断续匀”,用蝉声的断续和树叶摇动的意象,传达出一种不安的情绪,似乎在提醒人们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接下来的“坐来同听者,俱是未归人”,则让人感觉到一种共同的孤独感,游子们在此刻汇聚,身心却都未能归属,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几句通过对水波和尘土的描绘,进一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一种无奈的伤感,深切地揭示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隔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动叶复惊神:树叶在微风中摇动,令人心神不宁,暗示内心的烦躁。
- 声声断续匀:蝉声时断时续,给人一种稳定而又不安的感觉。
- 坐来同听者:与我一起静听蝉声的人,暗示共鸣和孤独。
- 俱是未归人:他们都是还未回家的人,突显离别和思乡之情。
- 一棹三湘浪:用小船在三湘水面上荡漾,描绘了江南的水乡美景。
- 单车二蜀尘:骑单车在蜀地的尘土中行驶,象征旅行的孤独。
- 伤秋各有日:对秋天的伤感,各人有各人的感受与思绪。
- 千可念因循:对往事的追忆与怀念,千般思绪难以释怀。
修辞手法:
- 比喻:蝉声比作游子的思念,借用自然景象映射内心情感。
- 拟人:将秋天和蝉声赋予情感,使得自然与人心产生共鸣。
- 对仗:诗中用“动叶”对“声声”,“三湘”对“二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蝉声引发的思绪,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伤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诗中蕴含的情感深邃而真实,让人感同身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声:象征孤独和思乡之情。
- 树叶:寓意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水波:象征江南的水乡,带有乡愁的情感。
- 尘土:象征旅行和离别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闻蝉》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项斯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三湘”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南
- B. 四川
- C. 北方
-
诗中提到的“伤秋”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伤感
- C. 怒火
答案:
- B. 项斯
- A. 江南
- B. 伤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登高》 by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秋夕》与《闻蝉》都围绕秋天的主题展开,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对社会的感慨,而项斯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 《登高》同样使用了自然景象来映射人心,但其情感更为激昂,而《闻蝉》则显得更为细腻和柔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项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