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
作者: 项斯 〔唐代〕
吟诗三十载,成此一名难。
自有恩门入,全无帝里欢。
湖光愁里碧,岩景梦中寒。
到后松杉月,何人共晓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顾非熊的送别之情,回顾了自己三十年的诗歌创作历程,感慨成就的不易。虽然进入了恩门(科举得中),但在帝都的生活却没有欢愉。湖中的景色在愁苦中显得碧绿,山岩的风景在梦中显得寒冷。来到最后的松杉与月光之下,谁能与我共同欣赏这美好的夜景呢?
注释
- 吟诗三十载:指诗人从年轻时开始吟咏诗歌,直到现在,已历经三十年。
- 成此一名难:取得名声是十分困难的,暗指科举之路的艰辛。
- 恩门:指的是科举的恩赐之门,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地位。
- 全无帝里欢:表示在帝都的生活并没有带来快乐,可能因为名利的虚幻。
- 湖光愁里碧:湖水的光景在愁苦中显得碧绿。
- 岩景梦中寒:山岩的景色在梦中显得寒冷,可能是对理想的失落感。
- 松杉月:松树和杉树,月光照耀下的景象,代表着宁静的夜晚。
- 何人共晓看:问谁能与我一同欣赏这夜景,表达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见长,尤其擅长抒情诗。其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蕴含哲理与人文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之际,许多士子为了取得功名而拼搏。诗中反映了对科举成名后的失落感及对友人的祝福与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意象和情感的传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深情。诗的开头,诗人以“吟诗三十载”自述,突出了创作过程的漫长与艰辛。而“成此一名难”则流露出对成功的感慨,尤其是在科举这一途径上,虽然取得了名声,但内心却感到空虚,体现了对名利的反思。接下来的“自有恩门入,全无帝里欢”,表达了对于进入仕途后的孤独与失落,感受到的是对理想生活的无奈与渴望。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描绘了“湖光愁里碧”和“岩景梦中寒”,湖水和山岩的景象交织出一种愁苦与寒冷的氛围,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忧虑。最后一句“何人共晓看”更是将孤独感推向高潮,诗人渴望有人能与他分享这宁静却孤寂的夜晚,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深切的情感。
总体来看,此诗既有个人的感慨,又有对友人的祝福,层层递进,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吟诗三十载:抒发了诗人长年累月的诗歌创作经历。
- 成此一名难:感慨获得名声的艰难。
- 自有恩门入:暗示诗人通过科举获得了进仕的机会。
- 全无帝里欢:却在帝都生活中感到无欢无乐。
- 湖光愁里碧:湖水在愁苦中显得更为清澈。
- 岩景梦中寒:山岩的景象在梦中显得冰冷,反映出内心的孤寂。
- 到后松杉月:描绘在松杉下的月光景象。
- 何人共晓看:表达了孤独的心情,渴望与人分享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湖光愁里碧”,将湖水的清澈与愁苦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意象:湖光、岩景、松杉月等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个人的经历与感受,传达出对功名的思考与对友情的渴望,反映了士人内心的孤独与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光:象征着清澈与忧愁,反映诗人的心境。
- 岩景:代表自然的冷峻,象征着人心的孤寂。
- 松杉月:象征宁静的夜晚,渴望分享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用多少年的时间来吟诗?
A. 十年
B. 三十年
C. 二十年
D. 四十年 -
诗中的“恩门”指的是什么?
A. 友谊的门
B. 科举的门
C. 家庭的门
D. 学校的门 -
诗中提到的“湖光”和“岩景”分别象征了什么?
A. 快乐与悲伤
B. 清澈与冷峻
C. 富贵与贫贱
D. 生与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与项斯的《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相比,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孤独,但杜甫更多地体现在国事与个人命运的结合上,展现了更为宏大的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