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除后谩记所见》

时间: 2025-01-04 09:01:37

晓风鞭袖闯天关,滥缀东西两省班。

当日入趋东杂殿,番休却逐侍臣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风鞭袖闯天关,滥缀东西两省班。当日入趋东杂殿,番休却逐侍臣还。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微风轻扬衣袖,闯过天关(即朝廷的门口),随意地装饰着东西两省的班列。那天我进入东面的杂殿,匆匆而来却又让我侍臣们退回。

注释:

  • 晓风:清晨的风。
  • 鞭袖:形容风把衣袖吹动。
  • 闯天关:指进入朝廷或重要场合。
  • 滥缀:随意装饰,形容装饰得不够精致。
  • 两省班:指两个省份的官员或班列。
  • 入趋:进入并走向。
  • 杂殿:杂用的殿堂,可能指朝廷内的一处。
  • 番休:指外族人,这里可能指回去的侍臣。
  • 逐侍臣还:命令侍臣退回。

典故解析:

“天关”常指朝廷的门口,象征着权力的入口;“两省班”可能指的是当时两省的官员阵列,反映出当时政局的复杂和多元。诗中提到的“侍臣”,则代表了在朝廷中负责侍奉和传达命令的角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梦阮,号寒松,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政治家。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诗风独特,常带有世俗的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独到见解。

创作背景:本诗写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朝政的繁忙与复杂,可能是魏了翁在某次朝会上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的微风开篇,营造出一种轻松而又略显紧张的氛围。诗人通过“晓风鞭袖”的描写,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朝廷的庄严形成鲜明对比,顿时引人入胜。接着,诗人描述了朝廷的繁忙景象,“滥缀东西两省班”,暗示了官场中官员的众多以及政务的繁杂,似乎在批评当时政治的松散与不够严谨。

“当日入趋东杂殿”,显示出诗人作为官员的身份与职责,而“番休却逐侍臣还”则表达了对权力游戏的无奈与冷静的观察。全诗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仿佛在诉说着身处官场的无奈与复杂人际关系的艰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风鞭袖闯天关”:描绘早晨的清风,轻轻拂动衣袖,诗人如同闯入朝廷般的轻快。
  • “滥缀东西两省班”:形容朝廷上各省官员的繁杂与随意,暗含对官场不严谨的批判。
  • “当日入趋东杂殿”:诗人进入东面的杂殿,显现出其官员身份和进入朝廷的日常。
  • “番休却逐侍臣还”:表达了对外族侍臣的指令,暗示了权力的运作与官场的复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比作鞭子,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风的轻盈。
  • 拟人:赋予风以动作,增强了诗的情感表现。
  • 对仗:全诗在句式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观察与感悟,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无奈和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思考,透出一种清淡的忧伤与现实的冷静。

意象分析:

  • 晓风: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也暗示着清晨的宁静。
  • 天关:代表着权力的中心。
  • 东西两省:象征着多元的政治局面。
  • 杂殿:体现了朝廷的繁忙与杂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晓风鞭袖”中的“鞭”字用来形容什么?

    • A. 风的力度
    • B. 风的气息
    • C. 风的动作
    • D. 风的颜色
  2. 诗中的“逐侍臣还”可以理解为:

    • A. 赐予侍臣荣华
    • B. 让侍臣退回
    • C. 召侍臣入殿
    • D. 赞扬侍臣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杜甫与魏了翁同为宋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望》也同样描写了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状况,但更加沉重与悲怆。魏了翁的这首诗则以轻松的描写展现了官场的繁杂,二者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魏了翁诗文集》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