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次韵贝守柔幽居即事)》

时间: 2025-01-01 14:25:20

清谈无限,林下逢人少。

骑马踏红尘,恁区区、何时是了。

名场利海,毕竟白头翁,山簇翠,水拖蓝,只个生涯好。

君侯洒落,卜筑开冰沼。

三径直危楼,遍岩隈、幽花香草。

风勾月引,余事作诗人,词歌雪,气凌云,寒瘦伦郊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蓦山溪(次韵贝守柔幽居即事)

清谈无限,林下逢人少。
骑马踏红尘,恁区区何时是了。
名场利海,毕竟白头翁,
山簇翠,水拖蓝,只个生涯好。
君侯洒落,卜筑开冰沼。
三径直危楼,遍岩隈幽花香草。
风勾月引,余事作诗人,
词歌雪,气凌云,寒瘦伦郊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幽静的山林中,面对纷扰的世事却心境宁静的感受。闲谈没有尽头,树林里偶尔遇见的人很少。骑马走在红尘中,心中思量何时能够解脱。名利的追逐,终究会让人年老色衰,然而山水的景色却依然美丽,过得好便是幸福。君侯洒落,选择在冰冷的沼泽中居住。三条小径直通高楼,四周岩石间幽香的花草遍布。风引月,余下的事便是作诗,吟唱歌曲如雪,气息直逼云端,虽寒瘦却在偏远的岛屿上自由自在。

注释

  • 清谈:指的是清淡的谈话,通常用于形容高雅的交谈。
  • 红尘:象征世俗的繁华与纷扰。
  • 君侯:指的是君子或贤人,这里特指一位隐士或志同道合的朋友。
  • 冰沼:冷清的沼泽,象征着幽静与隐居。
  • 三径:三条小路,象征通往高雅、宁静生活的路径。
  • 寒瘦:形容诗人身形瘦弱,气质却高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作品多流传于文人之间,深受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隐居的生活中,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人文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山水意象,正是他内心宁静与自在的写照。

诗歌鉴赏

史浩的《蓦山溪》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漠,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简练,却富有深意,情感细腻。诗中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通过对山水美景的描写,诗人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在诗的结构上,前半部分集中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后半部分则转向诗人自身的感受与生活哲学。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令人陶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谈无限,林下逢人少:在清谈中愈发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稀少,隐居生活的孤独感浮现。
  2. 骑马踏红尘,恁区区何时是了:在世俗中骑马行走,却思考何时能摆脱这种繁忙的生活。
  3. 名场利海,毕竟白头翁:即便在名利的海洋中,最终也会变成白头翁,暗示人生的无常。
  4. 山簇翠,水拖蓝,只个生涯好:山水环绕,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多么幸福。
  5. 君侯洒落,卜筑开冰沼:隐士选择在冷清的沼泽居住,反映出对世俗的超脱。
  6. 三径直危楼,遍岩隈幽花香草:三条小路通向高楼,四周岩石间开满花草,描绘出幽静的自然环境。
  7. 风勾月引,余事作诗人:在风与月的牵引下,诗人选择作诗作为余生的追求。
  8. 词歌雪,气凌云,寒瘦伦郊岛:吟唱如雪,气势如云,虽然身形寒瘦,但在偏远岛屿上依然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红尘,形象化了世俗的繁杂。
  • 对仗:如“山簇翠,水拖蓝”,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 拟人:风勾月引,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体现了诗人志趣高远、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谈:象征高雅的交流。
  • 红尘:象征世俗的烦恼。
  • 山水: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冰沼:隐居与孤独的象征。
  • 花草:生命的气息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所描述的隐居生活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A. 名利的追逐
    B. 自然的宁静
    C. 朋友的聚会
    D. 烹饪的技巧

  2. “三径直危楼”中的“三径”寓意是什么? A. 三条通往山顶的小路
    B. 三位隐士的生活
    C. 三条通往繁华的路
    D. 三个重要的选择

  3. 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诗的表现力? A. 拟人
    B. 夸张
    C. 对仗
    D. A和C都是

答案

  1. B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的宁静,反映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