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龟龄校书梅花》

时间: 2025-01-19 19:45:15

底处冲寒欲放梅,柴门雪压为伊开。

酸风不管攲纱帽,冷艳终朝粲玉杯。

尚觉西湖三径远,先吹东阁五言来。

一枝入眼君须惜,莫遣高楼怨笛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王龟龄校书梅花
作者: 史浩 〔宋代〕

底处冲寒欲放梅,柴门雪压为伊开。
酸风不管攲纱帽,冷艳终朝粲玉杯。
尚觉西湖三径远,先吹东阁五言来。
一枝入眼君须惜,莫遣高楼怨笛催。

白话文翻译:

在那冰寒刺骨的地方,梅花正准备绽放,
雪压着柴门,为它打开了通道。
酸风并不在乎我那歪斜的纱帽,
冷艳的花朵却终日映照着玉杯的光辉。
我还觉得西湖的三条小径非常遥远,
不如先在东阁吟咏五言诗来得好。
一枝梅花映入我的眼帘,你要好好珍惜,
不要让高楼上的人因笛声而生怨恨。

注释:

  • 冲寒:指在寒冷的环境中。
  • 欲放:即将盛开的意思。
  • 柴门:用柴木搭成的门,象征简朴的居所。
  • 雪压:雪压在上,意指重重的雪积压。
  • 攲纱帽:歪斜的纱帽,形容风大导致帽子歪斜。
  • 冷艳:形容梅花的清冷而美丽。
  • :光彩照耀,形容梅花的美丽。
  • 高楼怨笛催:高楼上因笛声而感到不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字仲明,号维舟,南宋时期的诗人,曾任职于朝廷,擅长诗词,作品多以咏物、抒怀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梅花盛开的季节,诗人借梅花传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梅花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首句“底处冲寒欲放梅”,点明了梅花在严寒中即将绽放的情景,体现了梅花的坚韧与不屈。诗人在描写环境时,使用了“柴门雪压”为其开,描绘了一幅寒冷与温暖共存的画面,表现出梅花在困境中绽放的美丽。中间两句“酸风不管攲纱帽,冷艳终朝粲玉杯”,一方面表达了风的无情,另一方面则强调了梅花的高洁与美丽。

后两句则转向个人情感,诗人感叹西湖路途遥远,反而希望先在东阁吟咏诗篇,这里引入了写作的情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最后一句“一枝入眼君须惜”,既是对梅花的欣赏,也是在劝诫友人珍惜眼前的美好,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提醒人们珍惜时光,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底处冲寒欲放梅:梅花在寒冷的环境中即将开放,突出其坚韧的特性。
  2. 柴门雪压为伊开:雪压着门,梅花在雪中绽放,象征着在困境中得到希望。
  3. 酸风不管攲纱帽:风猛烈,不在乎我的帽子被吹歪,暗示外在环境的影响。
  4. 冷艳终朝粲玉杯:梅花的冷艳之美,映照在玉杯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5. 尚觉西湖三径远:感慨西湖的路途遥远,表露出对名胜的向往。
  6. 先吹东阁五言来:宁愿在东阁吟咏,享受写作的乐趣。
  7. 一枝入眼君须惜:一枝梅花映入眼中,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8. 莫遣高楼怨笛催:不要让高楼上的人因笛声而感到不满,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比作艰难中绽放的希望,表现出生命的美好。
  • 拟人:风对帽子的影响,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冷艳终朝粲玉杯”,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梅花的描写,表现了坚韧与美的结合,传达了珍惜生命与美好的主题。诗人在寒冷的环境中感受到梅花的美丽,借此反思人生,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希望与热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纯洁与高洁的品格。
  • :象征困境与寒冷,同时也是美的衬托。
  • 玉杯:象征生活中的美好与享受。
  • 高楼与笛声:象征社会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冲寒欲放梅”所表达的意境是什么? A. 梅花美丽
    B. 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坚韧
    C. 梅花在雨中开放
    D. 梅花的香气

  2. 诗人希望朋友如何对待梅花? A. 忽视
    B. 珍惜
    C. 赞美
    D. 采摘

  3. 诗中的“冷艳终朝粲玉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的欣赏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友情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by 王冕:同样以梅花为题材,表达梅花的高洁与孤傲。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y 岑参:描绘雪中景象,表达对自然的感受。

诗词对比:

  • 史浩的《次韵王龟龄校书梅花》与王冕的《梅花》,两者均以梅花为主题,但史浩更注重梅花在逆境中的坚韧,而王冕则强调梅花的孤傲与高洁,美丽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