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迹惊殊县,论诗得胜流。
更容参往返,不恨此淹留。
绝唱终三叠,长谣拟四愁。
同游有陶谢,莫赋仲宣楼。
白话文翻译:
我寄居在这个让人惊讶的县城,谈论诗词能引起共鸣。
更何况我在这里来回游走,已不再怨恨这段滞留的时光。
我的绝妙之作总是重复三遍,长久的歌谣仿佛有四种愁绪。
与陶渊明和谢安同游,岂能再为仲宣楼赋诗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寄迹:寄居、留宿的意思。
- 殊县:指一个特别的地方或县城。
- 胜流:在诗词上有所成就,能引起共鸣。
- 淹留:滞留、逗留的意思。
- 绝唱:极好的作品。
- 三叠:形容诗歌的重复。
- 长谣:长篇歌谣。
- 四愁:四种忧愁。
- 陶谢:指陶渊明与谢安,古代著名的诗人和隐士。
- 仲宣楼:指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提到的楼阁,象征着名楼和诗作的高雅。
典故解析:
-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田园诗闻名,代表了隐逸生活的理想。
- 谢安:东晋政治家、诗人,与陶渊明同样是隐逸文化的象征。
- 仲宣楼: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楼,象征着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协,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见记载,但其诗风以清新脱俗、意蕴深邃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隐居或游历的时刻,表达了对诗词交流的渴望和对友人陶渊明、谢安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曾协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对友人陶渊明与谢安的敬仰之情。首句“寄迹惊殊县”,开篇就点明了诗人的处境,给人一种漂泊不定的感觉。接下来的“论诗得胜流”,则表现出他在诗歌交流中获得的成就感与自信。诗人强调不再怨恨逗留的时间,“更容参往返”,表明他对生活状态的坦然接受,甚至乐在其中。
“绝唱终三叠,长谣拟四愁”,诗中描绘了他对创作的执着,似乎在表达一种对艺术的追求与期盼,绝妙的作品不断在心中回响,仿佛有着深沉的情感在流淌。最后一句与陶渊明、谢安的同游构建了一种理想的文人生活场景,表达出对高雅生活的向往和对仲宣楼那种文化氛围的珍惜。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开阔,既有个人的感受,也有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诗歌、友谊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寄迹惊殊县:描述一个让人惊讶的地方,暗示诗人身处异乡。
- 论诗得胜流:表明诗人与他人讨论诗歌时所获得的共鸣和快乐。
- 更容参往返:无论来回游走,诗人已不再感到厌倦。
- 不恨此淹留:表达了对滞留生活的接受。
- 绝唱终三叠:强调自己创作的诗歌总是重复,具有深远的影响。
- 长谣拟四愁:长久的歌谣中蕴含着多种愁绪。
- 同游有陶谢:提到与古代诗人陶渊明和谢安的共游,象征着高雅的友谊。
- 莫赋仲宣楼:不愿再为王勃的阁楼赋诗,表示对其高雅文人的尊敬。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绝唱终三叠,长谣拟四愁”形成鲜明对比。
- 暗喻:将诗歌创作与情感经历相结合,展现深邃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深思,反映了他在异乡的感悟与情感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殊县”:象征着陌生的环境,暗示着新的体验和感受。
- “长谣”:代表着诗歌的传承与情感的积累。
- “陶谢”:两位诗人象征着理想的文人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曾协的“寄迹”指的是什么?
- A. 旅行
- B. 留宿
- C. 读书
-
诗中提到的“绝唱终三叠”是指什么?
- A. 诗歌的重复
- B. 音乐的节奏
- C. 生活的困扰
-
“陶谢”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 A. 陶渊明与谢安
- B. 王勃与李白
- C. 杜甫与白居易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
- 王勃《滕王阁序》
诗词对比: 曾协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比,前者更着重于诗歌的交流与友谊,而后者则强调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两者都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展现出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