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

时间: 2025-01-19 19:05:28

同时献赋久无人,握手悲欢迹已陈。

它日白衣霄汉志,暮年朱绂水云身。

虚容剑几今长夜,小隐山林只旧春。

岂惜埋辞追往事,齿衰才尽独伤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
王安石

同时献赋久无人,
握手悲欢迹已陈。
它日白衣霄汉志,
暮年朱绂水云身。
虚容剑几今长夜,
小隐山林只旧春。
岂惜埋辞追往事,
齿衰才尽独伤神。

白话文翻译:

同在此地共赋诗,已久无人来相聚。
握手时的悲欢已成往事,
未来白衣飘飘的志向,
如今却是朱绂之身在水云之间。
虚空的剑已在漫漫长夜,
隐居山林的旧春已不再。
何必埋藏辞句追忆往昔,
可惜年华已逝,心中独自伤感。

注释:

  • 虞部:古代官名,指掌管文书的官员。
  • 白衣:象征隐士,志向高远。
  • 朱绂:指官服,象征官场生活。
  • 虚容:意指内心的空虚。
  • 小隐:指隐居生活,追求宁静。
  • 齿衰:年龄渐长,牙齿衰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以其改革思想和文学成就闻名,尤其在诗词方面,王安石的作品风格独特,常融入政治、社会及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写于王安石辞官之际,表达了对友人谭君的怀念和人生感慨。诗中表现了对昔日交情的追忆,以及对未来和晚年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是一首情感真挚的挽辞,王安石通过回忆与友人的相聚,表现了生活的无常与人生的多舛。诗的开头提到“献赋久无人”,反映出人情的冷淡与时光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远去的惋惜与孤独感。之后的“握手悲欢迹已陈”,更是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过往化为一种沉重的回忆。

诗中“它日白衣霄汉志,暮年朱绂水云身”对比鲜明,前者象征理想与抱负,后者则是对现实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失落,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妥协。

后面的“虚容剑几今长夜,小隐山林只旧春”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往昔春光的怀念。最后两句“岂惜埋辞追往事,齿衰才尽独伤神”则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虽有对过往的追忆,但更显得无奈与孤独。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同时献赋久无人:昔日多次共赋诗,如今却久无人来。
  2. 握手悲欢迹已陈:握手时的悲欢已成为陈迹,时间已久。
  3. 它日白衣霄汉志:未来或有志向如白衣飘飘的隐士。
  4. 暮年朱绂水云身:晚年却只能身着官服,身处水云之间。
  5. 虚容剑几今长夜:虚空的心情与剑已在漫长的夜晚。
  6. 小隐山林只旧春:隐居山林的理想与旧日春光已逝。
  7. 岂惜埋辞追往事:何必为往事而埋藏辞句。
  8. 齿衰才尽独伤神:年老时才思已尽,内心独自伤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如“白衣”与“朱绂”的对比,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象征:如“白衣”象征高洁的志向,“朱绂”象征官场生活的束缚。
  • 排比:整首诗情感层层递进,表现出对往事的回忆与对未来的忧虑。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友谊的珍视,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对友人的怀念,诗人传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惋惜与对未来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 白衣:象征隐士与理想,表达人生追求的高远。
  • 朱绂:象征官场与现实,反映出对权力的依赖与挣扎。
  • :象征理想与才华,表达出对自我价值的反思。
  • 山林:象征隐逸的生活,寄托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白衣”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官场生活
    • B. 高洁的志向
    • C. 战士
    • D. 贫穷
  3. 诗中对“朱绂”的描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权力的向往
    • B. 对官场的无奈与失落
    • C. 对自由的追求
    • D. 对财富的渴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赠汪伦》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赠汪伦》:同样表达对友情的珍惜,充满豪情与怀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虽主题相似,但更注重家庭与亲情的思念。

王安石的《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在表达友谊的深情和人生的哲思上,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比。